此时供养人画像增多,主要有归义军曹氏家族成员及达官显贵,以及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王和王后,甘州回鹘公主等。人物形象更趋高大,一般在2米以上。这一时期的壁画,前期犹存唐代余风,人物肌肉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而有变化,只是用笔粗糙简率。后期出现公式化,经变内容空洞,人物神情呆板,色彩贫乏,线条柔弱无力。
西夏至元
这一时期新开凿的洞窟很少。西夏多是改建旧窟,重绘壁画。壁画虽多,新题材很少,但在构图和敷彩上有特点。
壁画中供养菩萨行列变得高大,多占据甬道或壁面下部的显着位置。净土变之类的经变画,构图锐意简化,有的几乎与千佛像难以区分。画面构图和人物形象都过于程式化,呆滞而缺少生气。色彩以绿为底色,用土红勾线,整个画面色调偏冷。较多地使用沥粉堆金手法,为前代所少见。
元代洞窟数量很少,第465窟和第3窟的壁画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的画风。
前者后室四壁和窟顶布满密宗曼荼罗和明王像,四壁下部有织布、养鸡、牧牛、制陶、驯虎、制革、踏碓等各种人物画60多幅。内容、构图形式、人物形象和敷色、线描等带有浓郁的藏画风格和阴森、神秘的情调。
后者壁画属于汉族画风,以密宗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为主,以细而刚劲的铁线勾描人物形体,用兰叶描和折芦描表现衣纹和飘带的转折顿挫,线描技术造诣很高。此外,第61窟甬道两壁有西夏末年、元初重画的《炽盛光佛图》和《黄道十二宫星象图》,题材为莫高窟壁画中所仅见。
洞窟分期与编号
2003年,在重新修订莫高窟各家编号对照表时,将未入敦煌研究所编号的漏编的现存30余个窟龛进行了补编窟号。至此,莫高窟南北二区洞窟编号总计为767个(其中南区519个,北区248个)。
九层楼
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之俗称。唐代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代表窟之一。敦煌石窟之第一大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3米)的弥勒佛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则为全国之冠。
据P.3720《莫高窟记》,此窟及像由禅师灵隐及居士阴祖等于武周延载二年(延载无二年,应为证圣元年,695)建造。
大像就崖镌刻石胎,外敷草麻泥,然后造形上彩像身倚崖善跏坐,双腿下垂,脚踏覆莲,衣僧祗支及土红袈裟,仪容端庄。五代后,因地震毁,同窟壁画亦毁于此时。现存者为后代重修。由于原作石胎尚存,故原像的身材比例和基本姿态仍得以保持。
1928年重修窟前木构建筑时,曾粧銮大佛,彩绘僧祗支及土红袈裟,并在袈裟垂裾边沿绘清式云龙纹,非佛非俗。现存大佛双手,为敦煌研究院于1986年重修。证圣元年武则天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尊号,洛阳造弥勒大像,此风随之靡及全国,敦煌地区弥勒信仰亦随之更盛,北大像即建于此时。窟外木构建筑共九层(俗称“九层楼”)。
阁楼依崖就窟而起,下八层为五间六柱大型两角窟檐,檐角上翘,有线脊,下垂风铎(俗称铁马)。第一层正对本窟巨型窟门,第四层和第七层各对洞窟明窗。第九层为八角顶,上竖3米高宝瓶,窟、像即以此顶相覆,三者共融一体。
据P.2762《张淮深勋德记》及《宋乾德四年重修北大像记》、1936年《重修千佛洞九层楼碑记》(此碑已毁,仅存录文)记载,武周初建大佛时,楼为四层。
晚唐乾符年间(874—879),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重建,改四层为五层。
宋乾德四年(966)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曹元忠及其妻凉国夫人浔阳翟氏避暑莫高窟,将下两层糟朽梁、柱拆换重建(上三层仍保存原建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敦煌商民戴奉钰集资重修,改五层为七层。1928年,刘骥德等合莫高窟住持喇嘛易昌恕等重建,改七层为九层,于1935年建成,即今之“九层楼”。
《敦煌九层楼》常书鸿 1952 102.3×61.5cm
三层楼
一名吴僧统窟,晚唐称吴和尚窟。代表窟之一。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851—867)之间。窟主吴和尚即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覆斗顶中心佛坛型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段底层。其上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三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
此上下三层洞窟似为吴和尚独力开凿的系列窟。主室为莫高窟面积最大之洞窟。室内马蹄形中心佛坛上,存清代改修之宋塑九身,坛西沿背屏直接窟顶,绘唐及宋画。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西夏时所绘绿底千佛,色调单一,形象如出一模,缺乏生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