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书架前,站了很久。最终,他挑选了几本书——《公共财政与预算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法律实务》。
这些书,封面严肃,内容枯燥,充满了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但在赵承平眼中,它们却是他新航程中,最精准的“海图”与最可靠的“罗盘”。
抱着几本沉甸甸的新书从书店出来,天色已晚。华灯初上,街道上人来人往,充满了新年的、热闹而祥和的气氛。
他感到有些饿,便信步走进路边一家亮着温暖灯光的小店。那是一家只卖馄饨的老店,店面不大,但生意很好,空气中飘着骨汤和猪油混合的、诱人的香气。
他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点了一碗最普通的荠菜鲜肉馄饨。
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便端了上来。白瓷碗里,一个个皮薄馅大的馄饨,像小小的元宝,浮在清澈的汤里。汤面上,撒着翠绿的葱花、金黄的蛋皮丝和紫色的海苔。
赵承平拿起勺子,舀起一个,吹了吹,小心地送进嘴里。
鲜美的汤汁,瞬间在口腔里爆开。荠菜的清香,与猪肉的鲜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是一种无比朴实、却又无比满足的味道。
他吃得很慢,一边吃,一边看着窗外。
他看着那些行色匆匆的上班族,看着那些挽着手的情侣,看着那些被父母牵着、手里拿着气球的孩子。这些,就是他现在工作的全部意义。
他守护的,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受害者的正义。
他守护的,是眼前这一切。是这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是街边温暖的灯光,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安然享受的、这份最寻常的人间烟火。
那一刻,他彻底完成了自己内心身份的转变。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抓坏人的警察。
他是一个守护者。
一碗馄饨吃完,他感觉浑身都暖了起来。那是一种从 stomach 到 heart 的、饱满而踏实的暖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监督小组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一种务实而热烈的氛围中召开。
会议的议题,是讨论今年的工作重点。大家各抒己见,最终,一个共识,清晰地浮现了出来——将民生工程,作为今年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医院的扩建、学校的翻新、老旧小区的供暖改造……这些项目,虽然单个的资金量,可能比不上那些大型基建,但它们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冷暖,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组长的话,掷地有声,“这些钱,每一分,都必须花在刀刃上。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确保,这些‘刀刃’,不会生锈,更不会断裂。”
赵承平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
这正是他在那家馄饨店里,所顿悟到的真谛。
会议的最后,是任务分配。
当组长念到那个名字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集中到了赵承平的身上。
“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这是一个“巨无霸”式的项目。它涉及的拆迁户数以千计,资金量高达数十亿,牵扯到的利益方错综复杂,是今年所有民生工程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是信任,是考验,更是期许。
赵承平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站起身,平静而有力地回答:“收到。保证完成任务。”
他的声音不大,但那份沉甸甸的决心,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
回到办公室,赵承平没有片刻的耽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取了所有关于这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资料。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进度安排。
文件被一摞摞地搬上他的办公桌,很快,那张宽大的桌面就被彻底淹没。它们堆叠在一起,像一座由纸张、文字和数字构筑而成的、沉默的白色山脉。
他知道,这看似枯燥的纸堆,就是他全新的战场。这里没有硝烟,没有搏斗,但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可能关系着公正与否,成败与否。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干燥而清冷的气息。然后,他卷起袖子,戴上防滑的指套,正式开始了他的“攻坚”。
他没有像没头苍蝇一样,随意拿起一份文件就开始阅读。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解剖”。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主检法医,在解剖一具复杂的尸体前,必须先理清所有的组织、器官与脉络。赵承平此刻,正在用同样的方法,解剖这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生命体”。
他把所有文件,全部搬到地上,清空了整个桌面。然后,他开始进行第一轮、也是最基础的分类。
项目规划类文件,他将其定义为这个生命体的“DNA”。包括项目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图纸、拆迁安置方案……所有决定了这个项目“从何而来,将往何去”的根本性文件,都被他归为一类。他为它们选择了蓝色文件夹,象征着蓝图与源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