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点头称是,接着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在新政推行初期,各地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土地丈量、人员培训等事务,目前户部的储备资金有限,恐怕难以满足全部需求。”
徐妙云思索片刻后说道:“夏爱卿,既然户部资金不足,能否考虑从其他方面筹集?比如向富商巨贾借贷,或者发行一些国债之类的,待新政推行取得成效后再予以偿还。”
夏原吉微微低头,思考一番后说道:“皇后的想法颇有新意。向富商借贷一事,操作起来可能较为复杂,需制定详细的规则和契约,确保双方权益。至于发行国债,这在我大明尚无先例,需要谨慎研究其可行性和具体实施办法。”
朱棣说道:“夏爱卿,你回去后,与户部的官员们仔细商讨这两件事。若可行,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同时,也要严格把控新政推行过程中的各项开支,杜绝浪费。”
夏原吉拱手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全力以赴。只是在资金分配上,还请陛下示下。哪些方面应优先保障资金投入?”
朱棣沉思片刻,说道:“首先是新政宣传和官员培训,这是新政推行的基础,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其次是土地丈量,这关系到新政的核心内容,也不能马虎。至于其他方面,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配。”
夏原吉记录下来后说道:“陛下,还有一事。新政推行后,税收制度改变,一些地方的税收管理机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也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支持。”
朱棣说道:“此事你与新政推行司的大臣们共同商议,按照新政的要求进行合理调整。务必做到既不影响税收工作,又能提高效率。”
夏原吉领命道:“是,陛下。臣告退,这就回去着手安排。”
等夏原吉离开后,朱棣有些感慨地说道:“财政之事,千头万绪。新政推行,处处都需要钱。”
徐妙云安慰道:“陛下莫急,只要我们合理规划,开源节流,定能度过难关。而且新政一旦成功,大明的财政状况必将大为改观。”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但愿如此。朕相信,只要君臣一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接下来,就看新政推行司的动作有多快,成效有多显着了。”
此时天色渐暗,太监前来准备掌灯,武英殿内灯火亮起,映照出朱棣和徐妙云坚定的面容,他们在为大明的未来,谋划着每一步棋 。
朱棣看着灯火,若有所思地说:“皇后,这新政推行涉及诸多方面,朕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制,不仅仅是监督官员执行新政的情况,更要监督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是否合理。”
徐妙云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陛下所言极是。新政推行资金巨大,若没有严格监督,难免会出现中饱私囊的情况。不如从都察院挑选一些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御史,成立一个新政监督小组,专门负责此事。”
朱棣拍了下桌子,说道:“好主意!就这么办。都察院这些御史,向来以弹劾不法官员为职责,有他们监督,想必能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有所忌惮。”
徐妙云又补充道:“不过,为了确保监督小组能公正行事,不受其他势力干扰,陛下可赋予他们直接向您奏报的权力,绕过中间一些可能存在阻碍的环节。”
朱棣抚须微笑:“皇后考虑得周到。如此一来,朕便能及时掌握新政推行中的各种问题,也能让新政监督小组放开手脚去做事。”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拂过,吹得殿内的烛火轻轻摇曳。朱棣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皇后,此次新政推行,定会触动不少人利益,朕担心会有一些势力暗中搞破坏。”
徐妙云神色凝重,说道:“陛下担忧不无道理。那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极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皇宫的安保,另一方面,对于京城内外的动向也要密切关注。”
朱棣点头,语气坚定:“朕会让锦衣卫加大巡查力度,密切监视各方势力的动静。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刻上报。”
徐妙云轻声叹了口气:“陛下,这新政推行之路,注定充满波折。但臣妾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始终以百姓和大明的利益为重,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深情地说:“皇后,这些年你一直是朕最坚实的后盾。有你在朕身边,朕什么都不怕。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朕都要将新政进行到底,为大明的后世子孙谋一个太平盛世。”
徐妙云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陛下心怀天下,臣妾自当相随。只是新政推行,也不能忽视了民间的声音。陛下可安排一些官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对新政的看法和需求,以便我们及时调整政策。”
朱棣思索片刻后说:“皇后提醒得是。朕会让六部安排一些得力官员,乔装打扮混入民间,收集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只有真正了解百姓所需,新政才能符合民意,顺利推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