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
药材需要配伍,有些药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
多了可能就会死人,少了那就没有一点用。
因为掌握不好量,有些药明明是对的,明明把药喝了,身子却没有好转起来,就跟喝假药一样。
这些年生活在山里,虽然没有税收,但山上的人越来越少了。
原本有八十多户,还有从塬上跑来的。
现在塬上来的那一批就剩三户了。
赵不器就是其中的一户,他这一户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在山里生活,那是全靠强壮的身体求活。
体质好的能扛过去,体质不好的基本都死了。
当然也并非全是病死的,有老死的,也有的是被野兽咬死的。
.......……
“肚子疼……”
“一阵阵的阵字咋写的来着?不器?”
赵不器咬着掉毛的笔,无奈道:
“你问我?我就会我写的名字,这个阵字我没学过啊!”
“唉,真是造孽啊,亏你父亲还给人当过书童呢......”
“我没当啊,我咋会?”
写字的人在挠头,望着歪歪扭扭的三个字.......
山上的人头一次觉得就算山下有了靠谱的人今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去大槐树,对去大槐树看看,万一刚好碰到了呢?”
就在众人想着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余令已经背着锄头上山了。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余令出现在河边,出现在池塘边,甚至出现在后山.....
余令可不是在显摆他是一个读书人。
余令是有目的的,他是让人习惯他的存在。
这样做是有效果的。
先前的时候走到哪里注视的目光就望到哪里。
如今习惯了,打一个招呼就不管不问了,已经彻底融入了。
再说了,地里的活一大堆,谁没事总是盯着一个孩子看。
融入了这个环境,余令就准备上山。
第一个任务是去看看和山里人的联络点,第二个任务是想从山里挖一点好活的树回去栽种。
这次进山余令也怕。
夜里万籁俱寂的时候总是听到狼嚎。
这些狼不怕人,都敢进到屯子里来,西侧耳房的墙根边上都能看到脚印。
如果家里的牲口不是养在院子里,若是养在外面,绝对会出事。
这群畜生厉害的很,墙上都是它们的爪痕。
如意现在正在研究绳结,一旦他研究好了,余令准备尝一尝狼肉是什么味道。
上辈子都没吃过呢!
余令喘着粗气,望着眼前这棵长在山脊上的大槐树有点失望。
原本以为树超级大,所以叫做大槐树。
现在看来只是高,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大。
就在余令准备休息一会儿,等身上的汗散去后就下山时,林子里突然就冒出来一群人。
自己的二伯也在里面。
“二伯?”
“狗子有救了,狗子有救了,小余令,你听二伯说,二伯这里有一个人肚子疼,一阵阵的,还吐……”
“吃了啥?”
“没吃啥,也就昨晚吃了一只兔子。
不对,是喝了一大碗凉了的兔子肉汤,半夜开始疼,吃的全都吐出来了!”
听着众人七嘴八舌的描述着症状。
余令努力的从他们的话里总结出有用的消息,然后开始下山。
根本没有时间跟二伯寒暄。
可能觉得要花别人的钱这些汉子过意不去。
直接把早晨才挖出来的一大颗准备治疗肚子疼的药草塞到了如意的怀里。
“我觉得是药草,问问大夫,他若不要,扔了……”
余令也不知道这棵药草是什么,望着叶子有点像是含羞草的叶子点了点头。
救人如救火,这疼了一夜再不快点可别疼死了。
下山的速度比上山快多了。
到了屯子,小肥骑着驴子就跑了,他脑子里记得很清楚,肚子阵阵疼,还吐……
要买药并非只能去长安。
回来的时候路过哪里,余令记得很清楚。
这条路也是去长安最近的一条道,在那里有驿站,还有一个集市。
叫子午集。
那里虽然萧条,但大路两边的铺子很多。
杨贵妃喜欢吃的荔枝就是从这条道走过进入的长安。
(ps:明嘉靖二十五年正式设集,属华林乡子午里)
所以,这条北接长安又南接南山的道路叫做子午道。
有人说这条古道名字的由来是从汉朝传下来的,也有人说它的名字是王莽起的。
余令去拜访的艾主薄就住在这里。
紧挨着艾主薄的家就是驿站。
驿站很大,门口的石槽就有数十个,拴马石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可见当初的辉煌。
现在......
现在,只有少数的几个里面还有清水,好似在等候着远归的人。
小肥去开药余令很放心。
用他娘的一句话来说他爹这般大的时候都开始养家糊口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