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安慰阿姐说:“三郎还小,你是姐姐应当让让他!”
三郎抿着嘴笑,阿姐已经很厉害了!放眼兔儿岭镇,哪家的姑娘会认字会打算盘?
三郎现在知晓了一千个铜板是一两银子,十两银子相当于一两金子。
家里地下埋的元宝,他也知晓是多少银子了。那是他和阿爹生活在胡家村,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银子。
三郎是聪慧的,虽然不是过目不忘,一篇文章,诵读三四遍后就能流利的背诵下来。
其他六个堂兄弟,也都进步很快,笔墨纸砚都是姐夫买给他们的,他们都懂得珍惜,每天放学后,在沙地上用竹棍练习写字,顺便也教一教家中的幼弟幼妹。
到了农忙的日子里,任夫子也给学生放假,让他们回家帮爹娘的忙,读书人同样要会耕种,会进膳房生火。
小镇上如胶似漆的夫妻俩,每隔几天就回一次胡家村。胡老二现在不去镇上卖柴火了,他听了女儿的话,柴火够自己家里用就行了。
胡老二种的小麦,一亩旱地第一年就收获了一百多斤小麦。
看着两个大半麻袋小麦,胡家村的人开荒的劲头更加高涨了。
开垦出来一亩地,种一季红薯,一季小麦,怎么也有几百斤粮食了。
旱地用农家肥养几年,收成才会越来越好。
侄女婿提出的种植生姜,可惜的是今年并不能大量种植,因为镇上没有生姜种子卖。家家都是十来棵,今年种下后留作种子,明年才会加大力度种植,后年才会有收入。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胡老二给大哥和大寒家,一家送了一袋大米和一袋白面,一家两块腊肉一条腊鱼。
胡老大家也做了两个兔笼,胡老二送了两对兔子来。养好了兔子,一年的盐巴银子就有了。
胡老二没去镇上卖兔子了,大兔子生的小兔子,养满月后村里家家送一对。
多余的大公兔子,胡老二杀了兔肉,胖婶做的麻辣兔肉,和镇上兔肉馆的味道不相上下。
大寒家的兔子养得很大只了,再过两个月也能怀仔了。鸡也是半大的鸡了,现在正是鸡草疯长的季节。小两口每天侍弄完田里地里的庄稼,就是围着驴、兔子和鸡转。
胡老婆子现在也不多话了,她可是有金子的婆子,有绸缎衣服的婆子。放眼整个胡家村,也只有她有这个福气!
小儿子隔三差五的送吃食过来,她再也没有饿肚子了!吃饱了喝足了,每天笑眯眯的,也不骂曾孙女是赔钱货了!
她的好日子,就是她当初天天骂作赔钱货的孙女带来的,现在她见人就夸孙女是福星!
福星此时被冯铭轩带着,把小镇上的铺子都逛了一圈,每家铺子里的东家都热情的同小夫妻俩打招呼。
每进一家铺子,小桃就送上一包姜香味的麻糖作为拜访礼,然后自豪的宣讲,姜香味的麻糖是她的少奶奶琢磨出来的!
每家铺子里的夫妻都道贺麻糖铺子的新婚夫妻夫唱妇随,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两口承了他们的吉言,再带着他们送的回礼回家。
禾娘以前来镇上都是在集市上卖鸡蛋,卖完了就和阿爹一起回家了。
家里的针线用完时,也都是村里赶集的婶子、嫂子们帮忙带。
现在有相公陪着一家家的认识,掌柜们和东家们都尊称她是“少夫人!”
禾娘也认识了几家的当家夫人,生活在小镇上的当家夫人,好相处得多,都是被家族遗弃的成员,没有城里的夫人们市侩。
冯乐再次来了小镇,正逢主子夫妻俩准备去庄子上。
冯乐当起了向导,庄子竟然就在回门遇上樵夫的那个村落前面。
下了官道顺着河边走,马车缓缓行了小半个时辰,转过一处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一座规模宏大的庄园便映入眼帘。
庄园的大门古朴而庄重,朱红色的门板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穿过大门,便是一条宽阔的青石板路,冯铭轩牵着妻子的手沿着青石板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广阔的旱地。
土地平整肥沃,被精心划分成一块块整齐的田垄,上面种满了各种农作物。
地里有不少戴着草帽劳作的身影。
旱地的尽头是一片良田,种的都是水稻,翠绿的秧苗在阳光下显得勃勃生机。
水田边的河里,竟然还有十几头牛在悠闲的吃草,偶尔抬头“哞哞”叫几声…
这是禾娘第一次见到牛,弯弯的牛角看着就觉得高兴。
耕牛是很少见的,家里的庄子上竟然还有十几头,妻子的惊喜,冯铭轩自是看在眼里。
小河的对岸就是山林,山林边有一座小小的凉亭,亭中有石桌、石凳。
进入庄子大门内的左手边有一片青砖建的房子,庄头冯庆和冯如、冯意早早等在那里了。
房子的不远处还有一口鱼塘,鱼塘里种了莲藕,养了鱼。
现在一百一十亩旱地里种的都是芝麻,还种了十亩生姜。收拾好的油菜籽已经送去了大少爷的作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