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冰原代码”任务完成,解锁终极地图:“地球代码”】
屏幕上弹出新的提示,背景是旋转的地球,每一块大陆上都亮着代表编程教室的光点,像撒在地球上的火种。林晚秋笑着按下确认键,指尖落下时,仿佛触到了整个世界的脉搏。
非洲沙漠边缘的简易教室外,热浪滚滚,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林晚秋蹲在地上,帮当地孩子调试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正运行着他们编的“雨季预测程序”,用彩色方块代表降雨量,红色块密集的区域,正是老人们说的“最适合种玉米的洼地”。
“你看,这里的算法可以再优化。”她指着代码里的循环语句,身后的苏晓晓正趴在桌上改太阳能供电程序,“沙漠里电压不稳,加个储能缓冲模块,就不会突然关机了。”
白薇薇举着相机,镜头对着不远处的篝火——几个马赛族孩子正围着电脑,用刚学会的代码指令“画”出一头虚拟的长颈鹿,屏幕上的长颈鹿跟着指令迈动长腿时,孩子们爆发出欢呼,惊起了远处的飞鸟。
“刚收到联合国的消息,”白薇薇走过来,屏幕上是新的邮件,“他们想把‘地球代码’纳入全球教育计划,让每个国家的孩子都能共享课程。对了,村里的爷爷托人带了包东西,说是给你的。”
包裹里是一沓厚厚的笔记本,每一页都写着工整的字,是爷爷抄的编程笔记——原来他跟着村里的课程从头学起,把重点都记了下来,最后一页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玉米,旁边写着:“囡囡,这是我用代码画的,等你回来教我上色。”
【叮!“地球代码”任务进度60%,奖励:全球教育创新奖提名,沙漠专用编程终端研发资金】
傍晚的沙漠泛起温柔的橘红色,林晚秋看着屏幕上不断亮起的新光点——那是全球各地新加入的编程教室,从亚洲的山谷到非洲的沙漠,从南极的冰原到美洲的草原。苏晓晓突然指着星空笑:“你看,天上的星星好像我们写的代码啊,一颗一颗连起来,就成了银河。”
白薇薇按下快门,把这一幕定格:“等攒够一百个国家的代码故事,我们出本书吧,名字就叫《代码里的地球》。”
林晚秋摸出爷爷送的那支刻着“根”字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代码注释。风掠过沙漠,带着玉米幼苗的清香——那是用孩子们预测的雨季数据种下的种子,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
她忽然明白,所谓“地球代码”,从来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连在一起的线。就像这沙漠里的绿芽,哪怕生在贫瘠的土地,只要有光、有水、有人用心浇灌,就能长出一片新的天地。
【叮!触发隐藏成就“世界的孩子”,奖励:跨洲编程夏令营资格,全球孩子手写的代码明信片(999张)】
“下一站去哪?”苏晓晓晃了晃手里的全球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密密麻麻的点,“北极圈的爱斯基摩孩子说,想编个程序算冰屋能住多久呢。”
林晚秋笑着在地图上圈出北极的位置,钢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像极了代码在屏幕上跳动的节奏。远方的星空越来越亮,仿佛在说:路还长,但每一步,都在把世界织得更暖、更密。
北极圈的冰屋前,雪光反射得人睁不开眼。林晚秋裹着厚厚的皮毛大衣,看着爱斯基摩孩子用特制触控笔在低温屏幕上编写代码——他们设计的“冰屋寿命预测程序”里,不仅有温度、风速参数,还加入了海豹迁徙路线的变量,因为“冰屋附近有海豹,爸爸打猎方便,就不用频繁搬家啦”。
苏晓晓蹲在发电机旁,调试着抗寒编程设备:“搞定了!把地热能量转化模块加进去,就算零下五十度,电脑也能满速运行。挪威的团队刚才发消息,说要把这个技术用在北极科考站的设备上。”
白薇薇的相机镜头凝结了一层白霜,她呵着气擦掉,镜头里,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女孩正举着平板电脑,给林晚秋看她编的“极光舞蹈”程序——代码组成的绿色光带随着冰屋外的真实极光同步舞动,像两个世界的对话。
“爷爷的视频!”林晚秋的卫星电话突然响起,屏幕里,爷爷正坐在村里新盖的教学楼里,身后的电子屏上是全球编程教室的实时地图,每个光点都在闪烁,“囡囡,非洲的玉米长到膝盖高了,那边的孩子编了个灌溉程序,比村里老把式算得还准!刚才联合国的人来拍纪录片,让我对着镜头说句话,我就说——‘俺孙女教的本事,能让全世界的孩子都有饭吃,有书读’,你说中不中?”
【叮!“地球代码”任务进度90%,奖励:诺贝尔教育奖提名,全球编程教育基金会终身荣誉理事】
冰屋外,极光突然变得绚烂,绿的、紫的光带在天幕上铺开。孩子们欢呼着跑出冰屋,举着平板电脑,让代码组成的虚拟极光与真实天幕重叠。林晚秋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在山村里背单词的夜晚——那时她以为走出大山就是终点,却没想过,自己会带着更多人,把路修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