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风卷残云般的将面前的早餐一扫而空,腹中的饥饿感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惬意。他惬意地抚摸着微微隆起的肚皮,从桌上抽出一张餐巾纸,轻轻擦拭着嘴角残留的饭渍。随后,他站起身,目光望向正在忙碌的杨玉君,彬彬有礼地打听道:“杨小姐,请问你昨天说的那个二王庙怎么走啊?”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好奇与期待,仿佛二王庙中藏着解开他心中谜团的关键。
杨玉君正专注地给其他客人盛菜,听到林宇的询问,她微微侧过脸,脸上挂着温婉的笑容,一边盛菜一边回复道:“从前厅出门左转到公路上向右就可以看到牌子了,跟着牌子指引向前往山上走就行,溜溜达达的十多分钟就能到。”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的清泉,在餐厅里回荡。
林宇向杨玉君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后,转身准备往外走。大婶眼尖,连忙放下手里整理的餐具,快步走了过来,热情地说道:“后生,出去玩啊,你要是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和我家老三联系就行,中午回来吃饭不?今天中午炖土鸡、炖水库鱼贴饼子。”
林宇感受到了大婶的热情,心中一暖,笑着回道:“我今天就四周转转,应该能回来吃。”
大婶笑着说道:“行,你要是赶不回来的话,就和老三说一声就行,我让她给你留一份出来。”
林宇知道大婶为何如此热情,毕竟自己是客人,而这里的人们向来淳朴好客。他只能笑着点头道谢,然后转身出门。
正如杨玉君所言,林宇出门之后左转到公路上向右看,果然看到了那种景区指示的牌子。牌子立在路边,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他又向左看了看,熟悉的道路映入眼帘,那是昨天来时的路。他抬头望去,发现不远处的广告牌上写着“君悦饭庄”,饭店门口立着一个灯箱,上面写着“农家乐”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个人型立牌,不是那些常见的流量明星,仔细一看,原来正是杨玉君伸手示意请进的造型。
林宇看着这个人形立牌,觉得非常有意思,心中暗自思忖:“这才是活脱脱的广告,难怪生意好。”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会心的笑容。
此时清晨的街道上已经有不少行人和村民在活动了。路上的集市热闹非凡,一个个摊位上摆满了蔬菜、瓜果、肉禽、蛋奶等各类农副产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少了城市中的喧嚣与吵闹,却多了几分浓浓的烟火气。空气中除了草木的清香外,还有各种瓜果散发的香甜气息以及农副产品特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生活画卷。
林宇漫步在街道上,感受着这别样的氛围。几分钟后,他经过了一座小桥。桥下,清澈的河流潺潺流淌,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仿佛在与阳光嬉戏。林宇的思绪不禁飘回了川西老家,那里也有许多这样的小桥流水,承载着他童年的美好回忆。他在桥上驻足远眺,顺着前面的指示牌向山上看去,果然在山腰上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与那些大型庙宇宫殿相比,它实在是有些不太起眼,规模显得颇为袖珍。他心想,估计也正是这个原因,它并不太出名。
林宇继续跟着指示牌往前走了几分钟,随后跟着指示牌的指示离开了主干道往山上走去。这条路虽然是修整过的水泥路,但并不宽阔,只够一辆车勉强通过,而且坡度也不小,周边又都是山石绿植。他暗自想着,如果有会车的话,就必须有一辆车往后倒车才行了。
林宇向上走着,不多时便看见了一块指示牌指向旁边的一条岔路,上面写着“杨氏宗祠”。林宇顺着那个方向看了看,只见一座复古建筑映入眼帘。然而,他一眼便看出这明显是后修的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并非是那种传承数百年的古建筑。
林宇觉得纳闷,心里不禁泛起嘀咕:“难道是文化差异吗?宗族祠堂不都是在村镇里比较中心的位置吗?怎么会修在这镇子外面呢?”在他的认知里,宗族祠堂作为家族祭祀祖先、商议族事的重要场所,应该是位于村镇的核心地带,便于族人前往。就像在川西老家,祠堂总是建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周围是密密麻麻的民居。平日里,祠堂大门紧闭,只有在重要节日或举行重大仪式时,才会打开。每到那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齐聚祠堂,场面十分热闹。可眼前的杨氏宗祠却建在镇子外面,这让他感到十分不解。
他笑了笑,心中感慨这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真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继续向上走去,不多时就来到了一个平整的小广场。广场周边有一道矮墙,像是在守护着这片小小的天地。而二王庙就座落在广场中间,显得古朴而庄重。
正如杨玉君所说,有一些老人坐在广场上聊天、喝茶、下棋、打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悠闲的笑容,享受着这宁静的清晨。林宇觉得这场景像极了川西老家那种村民活动室或者村委会前的场坝,一群大爷大妈围在场坝里“摆龙门阵”。天气冷的时候,还有可能生堆篝火或者一人抱一个火盆取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