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金顶的秋风带着山巅的清冽,卷起赵康衣袍的一角。他站在舍身崖边,俯瞰着脚下连绵起伏的群山,目光越过层峦叠嶂,望向东北方——那里是四川盆地的腹地,沃野千里,炊烟袅袅,正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
“赵师弟看得如此入神,是在想什么?”周芷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捧着一件刚缝制好的棉袍,显然是给山上的哪位师弟准备的。
赵康转过身,笑了笑:“只是在想,四川这地方,当真是块宝地。”
周芷若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眼中带着几分茫然:“师父说过,四川多山,易守难攻,只是……这与我们抗元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赵康指着远方的平原,“你看,这里有都江堰灌溉,就算遇着灾年,也能五谷丰登,粮草从不发愁;四周又有大巴山、巫山、大雪山围着,元兵想打进来,就得翻山越岭,光是路途就能耗掉他们一半力气。”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进可顺江而下,取荆襄,逼中原;退可凭险据守,保一方安宁。当年诸葛武侯能以益州为基,六出祁山,靠的就是这天府之国的地利。”
周芷若听得入了神,她自幼在峨眉长大,只知山间清苦,却从未想过脚下这片土地竟有如此深远的格局。“那……我们是不是该守住四川?”
“是,也不是。”赵康道,“守住是必须的,但不能只想着守。四川虽好,却也容易让人滋生安逸之心。你看那些割据蜀地的政权,大多偏安一隅,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他想起上一世看过的史书,从三国时期的蜀汉,到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再到南宋末年的抗元义军,四川这块土地上从不缺英雄,却总因地理的封闭性而难成大业。
“那该怎么办?”周芷若追问,她发现这位赵师兄不仅武功高强,对天下大势的见解也远超同辈弟子。
“以四川为根基,联合同盟,向外辐射。”赵康道,“就像现在,我们与武当联手,东可接应襄阳的义军,北可牵制关中的元兵,西可稳住西域的昆仑派,这样才能让四川的地利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变成困住自己的牢笼。”
周芷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棉袍递给赵康:“这是给你的,山上风大,早晚凉。”
赵康接过棉袍,入手温暖,心中微动:“多谢周师妹。”
“师父让你去前殿一趟,说是成都府的知府派人来了。”周芷若说完,转身便走,素白的裙摆在秋风中轻轻飘动。
赵康望着她的背影,笑了笑,将棉袍裹在身上,快步向前殿走去。
前殿内,灭绝师太正与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人说话,那人面色焦急,额头上满是汗珠。见赵康进来,灭绝师太抬了抬手:“赵康来了,这位是成都府的王通判,有事找我们帮忙。”
王通判连忙起身行礼,语气急促:“赵少侠,师太,大事不好了!元兵的一支偏师绕过剑门关,袭扰绵州,现在正往成都府杀来,城中兵力空虚,百姓都快逃光了,还请峨眉派发发慈悲,出兵相助啊!”
绵州是成都的屏障,一旦失守,成都府便危在旦夕。而成都若丢了,四川的粮仓就等于被元兵掐在手里,峨眉和周边的抗元势力都会陷入绝境。
“元兵有多少人?主将是谁?”赵康立刻问道。
“大约五千人,主将是个叫巴图的千户,据说勇猛好杀,手下都是些亡命之徒。”王通判道。
灭绝师太看向赵康:“你觉得该怎么办?”她如今对赵康的判断力已十分信任。
“必须救。”赵康毫不犹豫,“但不能派太多人,峨眉主力要守住山门。弟子愿带五十名弟子,再从赵家护卫队调一百名好手,星夜驰援绵州。”
“五十人太少了吧?”王通判急道。
“兵不在多,在精。”赵康道,“巴图敢孤军深入,必然骄横,我们可以趁他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
灭绝师太点头:“准了。静玄,你从内门弟子中挑五十个身手好的,跟赵康走。带上门派的霹雳弹,必要时可放手使用。”
霹雳弹是峨眉秘制的火器,威力虽不及元兵的火炮,却胜在便携,近距离内足以震慑敌军。
赵康领命,立刻下去准备。他让人快马加鞭赶回赵家,调一百名护卫携带弓箭和刀盾驰援绵州,自己则带着五十名峨眉弟子,换乘快马,先行出发。
从峨眉到绵州,需穿过一片连绵的山林,这正是四川地形的典型特征——看似崎岖难行,却藏着无数可以埋伏的险地。
“赵师兄,我们真能挡住五千元兵?”一个年轻弟子忍不住问道,声音里带着紧张。
“挡不住,也得挡。”赵康勒住马缰,指着前方一处狭窄的山谷,“这里叫一线天,两侧是悬崖,只有中间一条路,是巴图大军的必经之地。我们就在这里设伏。”
他分派弟子:“二十人带霹雳弹守左侧悬崖,二十人带弓箭守右侧,剩下十人跟我在谷底佯装溃败,引他们进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