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军器监里,炉火昼夜不熄。工匠们赤着上身,挥舞着铁锤,将通红的铁块锻造成一杆杆步枪。这种改良后的火器,射程比前朝的火铳远了三倍,装弹速度也快了许多,配上特制的刺刀,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陛下,新造的‘神威步枪’,在五十步内可击穿三层铁甲!”军器监总管捧着一把步枪,眼中满是自豪,“按您的吩咐,每支步枪都刻了编号,士兵退役后需交还,确保军械不流入民间。”
赵康接过步枪,掂量着重量,手感比之前的版本更趁手。“很好。”他对总管道,“让军工坊扩大生产,每月至少要造出一千支,装备海军与西域驻军。”
“是!”
支撑这庞大军工生产的,正是赵康推行的“军工授田制”。凡参军入伍者,服役满五年即可获得五十亩良田;在战场上立功者,按军功大小,授田百亩至千亩不等,还可荫及子孙。这一制度激发了国民的尚武精神,每当征兵时,报名者络绎不绝,连江南的文弱子弟都愿投笔从戎。
“陛下,海军提督林啸奏报,已平定南洋诸岛,在爪哇设立了‘南洋都护府’,移民三万,开垦稻田万亩。”耶律楚材递上奏折,“林提督还说,发现了一片盛产金矿的岛屿,请求朝廷派工匠前去开采。”
赵康看着奏折上的地图,南洋诸岛如珍珠般散落在海面上,如今都插上了华朝的旗帜。“准了。”他道,“派五百名矿工,带着水泥与工具去,在岛上筑城设防,同时推广红薯种植,确保移民能自给自足。”
军工授田制的威力不仅体现在国内,更支撑着华朝的海外扩张。海军舰队每征服一地,便会划分土地,奖励给立功的士兵,吸引更多人移民定居。短短十年,华朝的疆域已东起吕宋,西至波斯,南达爪哇,北抵漠北,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这年秋天,赵康在紫宸殿召见了各地的封疆大吏。西域都护常遇春已两鬓斑白,却依旧精神矍铄,他奏报说,西域的驰道已延伸至波斯湾,商队往来不绝,华朝的丝绸在当地能换同等重量的黄金。
南洋都护林啸则带来了香料与宝石,他笑着说:“那些岛上的土着,见了咱们的步枪,吓得直接跪地投降,根本不用费一兵一卒。”
赵康听着他们的奏报,心中却无多少扩张的狂热。他知道,疆域越大,治理越难。“西域要兴修水利,南洋要推广汉学,漠北要发展畜牧。”他对众臣道,“朕要的不是版图上的数字,是各地百姓都能说汉话、识汉字、知礼仪,真正认同自己是华朝人。”
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下令在各地设立官学,强制推广汉语汉字;颁布《华朝礼典》,规范婚丧嫁娶等礼仪;甚至派乐师到各地,教百姓唱华朝的乐府诗。这些措施看似琐碎,却在潜移默化中消融着地域与族群的隔阂。
岁月流转,赵康渐渐步入晚年。他的头发已染上霜白,却依旧坚持每日清晨批阅奏折,傍晚去演武场练一趟降龙十八掌。九阳神功与九阴真经在他体内交融,让他虽年近六旬,身手却不输壮年。
纳虚葫的空间早已扩展到万里之遥,里面不仅有良田万顷、药草成林,还仿造南京城建造了一座宫殿,灵气充裕,四季如春。赵康时常独自一人进入其中,在灵湖边静坐,感受着与整个王朝相连的气运。
“陛下,该立太子了。”周芷若看着他鬓边的白发,轻声劝道。他们的长子赵承已年满三十,沉稳干练,在户部历练多年,深得大臣们拥戴。
赵康点头。这些年,他共生了七子五女,个个都已长大成人。长子赵承稳重,次子赵恪勇猛,三子赵修聪慧……他早已想好,待自己退位后,让长子继承大统,其余儿子分封各地,镇守四方。
册封太子的大典办得简朴却隆重。赵康亲自将传国玉玺交到赵承手中,叮嘱道:“守住江山不难,难的是守住民心。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切莫学前朝的穷兵黩武。”
赵承跪拜受命,声音坚定:“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次年,赵康正式退位,自称“太上皇”,将朝政尽数交给赵承。他分封其余六子,次子赵恪镇守西域,三子赵修治理南洋,四子赵泰驻守漠北,五子赵恒分管江南,六子赵谦经略辽东,七子赵睦掌管海外贸易,每个儿子都配备了精干的辅臣与充足的军饷。
退位后的赵康,带着周芷若、赵敏、杨不悔、小昭、黛绮丝等人,住进了南京城外的一座行宫。这座行宫仿照纳虚葫里的景象建造,有山有水,有田有园,远离了朝堂的纷扰。
每日里,赵康或与周芷若在园中种花,或看赵敏与杨不悔对弈,或听小昭弹奏新制的乐曲,或跟着黛绮丝学波斯的舞蹈。偶尔,他会带着众人进入纳虚葫,在灵湖边钓鱼,看里面的小兽嬉戏,日子过得悠闲而惬意。
“还记得光明顶的圣火吗?”一日,杨不悔看着夕阳,忽然感慨道,“那时谁能想到,会有今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