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风带着咸涩的凉意,赵康御空而行,青衫在气流中微微拂动。下方的海面翻涌着墨色的浪涛,远处的海岸线如一条淡金色的丝带,将海东的苦寒与中原的温润悄然分隔。
他没有直接返回终南山,而是绕了个弯,沿着海岸线一路向西。掠过辽东时,能看到连绵的军营,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隋军的士兵们正忙碌地收拾行装,显然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的大军已整装待发。
赵康的目光在军营上空一扫而过,没有停留。傅采林已死,高丽王授首,高句丽群龙无首,这场战事的结局早已注定。但他知道,就算大隋打赢了这一战,也改变不了王朝倾颓的命运——杨广的穷奢极欲,五姓七望的盘根错节,早已蛀空了这个帝国的根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赵康轻声呢喃,心中生出几分感慨。他穿越过数个世界,见过太平盛世的繁华,也见过乱世的疮痍,终究发现,最苦的永远是那些挣扎在底层的百姓。
但他并未停下脚步。他不是救世主,也没兴趣当救世主。纳虚葫的修复虽已近圆满,却仍需时间温养,他如今更想做的,是找一处清静之地,沉淀心神,将这些年的所学所悟融会贯通。
飞行数日,他终于回到了终南山。洞府周围的枫叶红得正盛,如同燃烧的火焰,与翠绿的松柏相映,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兰和梅早已在洞口等候,看到他归来,眼中露出欣喜之色。
“先生,您回来了。”梅接过他脱下的外袍,上面还沾着海东的尘土。
“嗯。”赵康点头,走进洞府。洞内的陈设依旧简单,石桌上放着未喝完的灵果酒,旁边摊开的《慈航剑典》上,还留着他上次看过的痕迹。
他走到石榻旁坐下,将纳虚葫取出放在膝上。葫身的翠绿越发深邃,表面的金痕已淡不可见,唯有在阳光下转动时,才能看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流光,那是彻底修复的征兆。
“葫中世界怎么样了?”他问道,将意识沉入葫中。
兰在一旁答道:“归墟海又涨了不少,里面的灵鱼长到了丈许长,不周山上还长出了会发光的灵芝。”
赵康“看”到,葫中的世界确实又有了新的变化。归墟海的深处,出现了一座晶莹剔透的珊瑚岛,岛上栖息着一群背生双翼的灵龟,正趴在礁石上吞吐灵气;不周山的山腰处,一道瀑布飞流直下,落入灵液湖中,激起漫天的灵雾,雾气中隐约有灵草在生长。
最让他惊喜的是,阴阳莲子周围,竟出现了一群巴掌大小的“灵蝶”。这些蝴蝶通体透明,翅膀上闪烁着灵光,以灵雾为食,飞舞时留下一道道彩色的轨迹,为这个小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气。
“很好。”赵康收回意识,嘴角露出一抹笑意。葫中世界的生机勃勃,也让他的心境越发平和。
接下来的日子,赵康彻底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每日清晨,他会在洞外的空地上打一套自创的拳法。这套拳法融合了天山六阳掌的圆融、折梅手的灵动、长生诀的生机,以及紫气化形的变幻,看似缓慢,却招招蕴含着天地至理,打完一套,只觉神清气爽,浑身经脉通畅。
上午,他会研究《慈航剑典》。越深入研究,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玄妙。“仙种”的修炼之法虽与他的路数不同,却让他对精神力的掌控有了新的领悟。他尝试着将“仙种”的净化之法与自身的精神力结合,发现不仅能更快地吸收紫气,还能让紫气化形更加凝实。
午后,他喜欢坐在洞口的青石上,看着葫中世界的生灵繁衍生息。有时会摘一枚灵果,慢慢品尝;有时会取出那把从逍遥派带来的古琴,弹奏一曲《天风环佩曲》,琴声与山间的鸟鸣、风声交织在一起,空灵而悠远。
傍晚,他会运转纳虚葫,吸收天地间的阴阳二气。随着葫芦的日益圆满,吸收的效率越来越高,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这方天地的联系越发紧密,仿佛一个念头,便能调动周围的灵气。
这样的日子平静而充实,如同终南山的溪水,缓缓流淌,却润物无声。
期间,外界传来了不少消息——
杨广的第三次征伐大获全胜,高句丽称臣纳贡,但大隋的国力也因此消耗殆尽,各地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下了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自封唐王;
徐子陵和寇仲在乱世中辗转,虽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却始终不成气候,最终投靠了李渊,成了唐军的偏将,彻底沦为了历史的配角。
赵康听着这些消息,心中波澜不惊。这个世界的走向早已偏离了原着,却也走向了它本该有的结局——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崛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日,他正在研究《慈航剑典》中关于“剑心通明”的章节,忽然感觉到纳虚葫发出一阵轻微的震颤。他将意识沉入葫中,只见阴阳莲子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整个小世界的灵气都在朝着莲子汇聚,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