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开业后的第三个清晨,薄雾像一层薄纱裹着梁山,聚义厅内的烛火还亮着。西西站在木桌前,手里握着 “梁山民生手册”,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墨水在粗纸上晕开清晰的字迹。桌上摊满了图纸和账本 —— 商铺未来一个月的物资采购计划上,标着 “草药膏 100 罐、改良镰刀 80 把”;“以工换物” 方案里,画着详细的工时换算表;种植培训课程表上,连 “上午 9 点教翻地、下午 2 点教选种” 都写得清清楚楚,桌角的热粥早已凉透,她却连碰都没碰。
“哟,咱们的‘梁山首席规划师’又熬夜啦?”007 端着一个刚在灶上热好的红薯,笑着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陶壶,里面装着温热的草药茶,“再这么熬下去,不等冬天来,你先把自己熬垮了,到时候谁管商铺、谁教村民种麦子啊?”
西西抬起头,才发现窗外的天已经亮了,晨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嘴角露出一丝疲惫却满足的笑:“光顾着整理这些计划,没注意时间。你看这‘以工换物’的方案,俺把村民的劳动按‘工时’算 —— 帮着翻地一个时辰换两斤粮食,收割一个时辰换三斤,这样既公平,又能让大家愿意来帮忙,不会有闲话。”
007 把红薯和陶壶放在桌上,伸手拿起民生手册,翻到工时换算表那页,眼神里满是赞叹,却故意皱着眉调侃:“啧啧,你这‘领导范儿’真是越来越足了!以前在现代,你连小组作业分工都要纠结半天,现在倒好,又是做采购计划,又是定工时表,连‘村民帮工后三天内兑换物资’都标得清清楚楚,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梁山的‘民生部长’呢!”
西西被她逗得笑出声,拿起红薯咬了一口 —— 甜丝丝的果肉带着热气,顺着喉咙往下滑,驱散了不少熬夜的疲惫。“什么‘民生部长’,就是怕出岔子。你看上周的账本,有村民帮着搬粮食换了草药膏,要是不把工时算明白,下次有人问起来,说不清楚就麻烦了,得让大家觉得公平、放心。”
“放心,有你这细致劲儿,怎么会出岔子?”007 凑到桌前,手指点着种植培训课程表,故意拖长语调,“你看这课程表,连‘带 20 斤新麦种现场演示’‘准备 10 把小锄头让村民实操’都写了,比现代学校的课程表还详细。要是再给你配个‘小跟班’,帮你递图纸、记笔记,那‘领导范儿’简直能赶上宋头领了!”
正说着,帐帘 “哗啦” 一声被掀开,时迁从外面跳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刚编好的竹篮,里面装着红彤彤的野枣,还带着晨露的湿气。听到两人的对话,他立刻凑过来,笑着打趣:“俺觉得 007 说得对!上次俺去商铺帮忙,看到西西给李大爷讲工时换算,手里拿着账本,一条一条说得明明白白,李大爷都拍着腿说‘这姑娘比俺们村的账房先生还专业’,可不是‘领导范儿’嘛!”
西西的脸颊微微发红,赶紧转移话题,伸手从竹篮里拿起一颗野枣,咬了一口,脆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这枣真新鲜,你从哪儿摘的?正好给商铺的弟兄们分点,他们最近忙着搬物资、维持秩序,也辛苦了。”
“从后山的老枣树上摘的,今年雨水足,结得特别多!” 时迁笑着说,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递给西西,“对了,这是周边村落的村民托俺带的‘需求清单’—— 王大娘想要 5 罐治风寒的草药膏,李大哥想换 3 把改良镰刀,还有好几个村民问下次种植培训啥时候办,你看看。”
西西接过纸条,认真地翻开民生手册,把需求一条一条记在 “村民需求” 那栏,嘴里还念叨着:“草药膏得让王大叔多熬些,明天就去木工坊说,让他们加快做镰刀;种植培训就定在后天上午,刚好赶在播种前,村民们能用上。”
007 看着她专注的样子,又忍不住调侃:“你看你,一说起工作就像个停不下来的‘小陀螺’。以前在现代,你总跟俺说‘不想当领导,只想当条咸鱼’,现在倒好,主动把活儿往自己身上揽,还做得这么认真。要是让你以前的同事看到,肯定得惊掉下巴,说‘这还是那个连加班都要找借口躲的西西吗’?”
西西停下笔,脑海里闪过现代的日子 —— 那时每天按部就班地敲键盘,遇到项目难题就想逃避,从没想过自己能主导一件事,更别说带着大家做规划。可在梁山,看着弟兄们信任的眼神,看着村民们期待的表情,她不知不觉就扛起了责任,连自己都没发现,曾经的怯懦早已被担当取代。
“还不是被梁山的弟兄们‘逼’出来的。” 西西笑着说,语气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大家帮忙,俺啥也干不成。你帮俺完善方案,时迁帮俺收需求,王大叔熬草药膏,宋头领和吴军师还信任俺,把民生的事交给俺管,这些都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