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后的次日清晨,寒霜像一层薄纱覆在梁山的草木上,枯草结着冰晶,空气里透着初冬的凛冽。聚义厅内却暖意融融,火塘里的柴火 “噼啪” 昨晌,宋江正对着沙盘俯身沉思,沙盘上用石子标出的断魂峰轮廓格外清晰 —— 昨夜从俘虏口中撬出的消息,让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断魂峰西侧的鹰嘴岩后,藏着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隐蔽小路,直通山下的村民村落。若不彻底封锁,残党若趁夜逃脱,必然会对手无寸铁的村民造成威胁。
“之前擒获鬼面,却也暴露了咱们对地形的疏漏。” 宋江直起身,手指重重敲在沙盘上的鹰嘴岩位置,石子发出 “嗒” 的轻响,“这次‘三路围山头’,不只要清剿最后残余,更要封死所有下山通道,让残敌插翅难飞,绝不能让村民受半点威胁。”
吴用扇着羽扇,羽柄轻点沙盘,划出三条交错的弧线:“三路需各司其职,更要彼此呼应。第一路‘主攻队’,林冲带近战队主力从‘一线天’正面推进,清理陷阱、牵制残敌;第二路‘迂回队’,时迁带侦查队和二十名近战队,从西侧悬崖老路攀爬,重点封死鹰嘴岩小路;第三路‘支援队’,西西带防御队守在山脚,设防线、备物资,既要拦截突围残敌,也要给山上两队送补给。”
西西立刻上前一步,指着沙盘边缘补充:“防御队可做‘声光预警装置’—— 竹筒装火药绑在绊索上,一碰就炸,既能报警又能震慑。再做三色‘信号灯笼’:红为求援,黄为发现残敌,绿为封锁完成,方便三路实时沟通,免得误了时机。”
007 从怀里掏出泛黄的 “战术执行手册”,纸页上密密麻麻标着清单:“主攻队带加固盾牌和工兵铲,防滚石、清陷阱;迂回队除防滑爪,还要多带短刀和粗绳,用来设拦截障碍;支援队备足箭支、烟雾弹,每半个时辰送一次水和干粮,山上队员耗体力。”
各战队领命,转身就往营地赶。林冲的近战队队员们围着铁匠铺,让铁匠在盾牌表面加钉铁皮 —— 之前的盾牌被滚石砸出不少裂纹,这次得加固才能扛住;时迁的迂回队则在防滑爪上缠麻布,寒霜凝在岩壁上滑得很,麻布能增加摩擦力;西西的防御队队员们蹲在空地上,小心翼翼把火药装进竹筒,麻绳绕着竹筒绑了三圈,确保触发时不会提前漏火。
辰时整,晨光刚漫过断魂峰的峰顶,三路战队准时出发。林冲的主攻队走在最前,队员们排成两列,前列举着加固后的盾牌,铁皮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后列扛着工兵铲,脚步踩在结霜的石阶上,发出 “咯吱” 的轻响。石阶上还留着之前的战斗痕迹:断裂的箭杆插在石缝里,滚石堆旁散落着残破的盔甲,队员们走得格外慢,遇到缠在石上的绊索,就用工兵铲小心切断,生怕触发没清理干净的陷阱。
另一边,时迁的迂回队已到西侧悬崖下。时迁踩着岩壁试了试,防滑爪上的麻布牢牢抓住结霜的岩石,他朝身后比了个 “上” 的手势,率先向上爬。队员们紧随其后,手脚交替间,身影很快就成了岩壁上的小黑点,只有偶尔落下的碎石,证明他们还在向上。
西西的支援队则在山脚忙碌。队员们沿着断魂峰山脚,每隔五十步埋一根木柱,绊索拉在木柱间,竹筒火药挂在绊索中央,像一串悬着的铃铛。老周带着后勤队推着木车,车上装着陶壶装的热水、麦饼和伤药,在防线后搭起临时补给点,木车旁还插着一根高杆,用来挂信号灯笼。
巳时过半,主攻队推进到 “一线天” 中段。林冲抬手示意暂停,队员们立刻停下脚步,有的靠在盾牌上喘气,有的掏出水囊喝了两口。他从怀里掏出黄色灯笼,点燃后挂在长杆上 ——“发现残敌活动” 的信号瞬间升空。果不其然,峰顶传来几声吆喝,几块碎石从顶端滚下,紧接着,几支箭 “嗖嗖” 射来,却因距离太远,全扎在了石阶旁的岩石上。
“举盾!慢推!” 林冲大喝一声,前列队员立刻将盾牌拼在一起,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 “盾墙”,后列队员握着工兵铲,弯腰清理前方的碎石和残留陷阱。残敌在峰顶又推下几块滚石,“轰隆隆” 砸在盾牌上,铁皮发出 “哐当” 的巨响,却没一块能砸穿盾墙。
此时,迂回队已爬到半山腰的山洞。时迁探出头,用望远镜往峰顶看 —— 残敌大多挤在 “一线天” 顶端,正对着主攻队扔石头,没人注意西侧的动静。他朝身后招招手,队员们加快速度,很快就爬到了峰顶边缘,猫着腰往鹰嘴岩方向挪,脚步踩在枯草上,没发出一点声响。
鹰嘴岩后的小路果然隐蔽,藏在两块巨大的岩石中间,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路外侧就是陡峭的山坡,下面云雾缭绕,看不清底。“快设障碍!” 时迁低喝,队员们立刻把粗绳缠在岩石上,纵横交错拉成网,再把带来的铜铃挂在绳上,风一吹,铃铛 “叮铃” 响,只要有人过,肯定会惊动他们。两名队员留在路口警戒,其余人则悄悄往峰顶中央摸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