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日子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七月的上海进入了梅雨季,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淅淅沥沥的雨声成了这个季节的背景音,仿佛老天爷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落泪。
肖家的行装已经准备就绪。那个厚重的大木箱和鼓鼓囊囊的背包堆在墙角,像两个沉默的哨兵,预示着不可逆转的别离。家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寂静,连平日里最寻常的碗筷碰撞声都变得小心翼翼。
肖母的眼睛已经肿得像核桃,但她仍然强打精神,为儿子准备最后一顿家里的饭菜。厨房里飘出红烧肉的香味,这是肖霄最爱吃的菜,肖母特意起了个大早,去合作社排队买来的五花肉。
肖霄坐在门槛上,看着弄堂里来来往往的人。雨水从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几个邻居看见他,点点头就匆匆走开,眼神复杂。在这个敏感时期,谁都不想和“要走的人”扯上太多关系。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福佑里方向。自从那夜在老图书馆分别后,他就再也没见过苏晨。苏母看得紧,几乎不让她单独出门。肖霄的心中充满焦虑和思念,他还有最后一件重要的东西要交给苏晨。
午饭后,雨势稍歇。肖母在厨房收拾碗筷,肖父则最后一次检查行装。肖霄趁机溜出家门,想到福佑里碰碰运气。
刚走到弄堂口,他就看见苏母站在那里,像是在专门等他。苏母的脸色比天气还要阴沉,眼神冷得像冰。
“肖霄啊,”苏母的声音没有一丝温度,“明天就要走了吧?”
肖霄点点头,谨慎地回答:“是的,苏阿姨。明天一早出发。”
苏母打量着他,眼神中的嫌恶毫不掩饰:“那就好好去吧,别惦记着不该惦记的人和事。晨晨将来是要留在上海的,有更好的前途。”
肖霄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痛,但他还是保持礼貌:“苏阿姨,我只是想跟苏晨道个别...”
“没必要了,”苏母打断他,“昨天已经道过别了。从此以后,你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还是彻底断了联系为好。”
说完,苏母转身就走,留下肖霄一个人站在原地,心中充满了无力和愤怒。
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肖霄看见父母正在低声交谈。见他回来,他们立刻停止了谈话,眼神中带着担忧。
“去找苏晨了?”肖母轻声问。
肖霄点点头,又摇摇头:“她妈妈不让见。”
肖母叹了口气,拍拍儿子的肩膀:“算了,霄霄。苏阿姨也是为女儿好。这年头,谁都不容易。”
肖父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现在是非常时期,说话做事都要格外小心。不要因为个人感情惹出什么麻烦来。”
肖霄沉默地点头,心中却涌起一股不甘。他必须见到苏晨,至少要把那幅画交给她。
午后,雨又开始下起来,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棂。肖母继续为儿子准备路上吃的干粮——炒面粉、压缩饼干、大白兔奶糖。肖父则坐在桌旁,写下一串地址和注意事项。
肖霄爬上阁楼,从床底下拖出那个小木箱。他小心地取出一卷画纸,展开来。那是一张苏晨的素描,是他花了几个晚上偷偷完成的。画中的苏晨微微侧着头,嘴角带着羞涩的笑意,眼睛明亮如星。他在画的右下角用工整的小字题着:“给我的晨,1969年夏。无论天涯海角,你永远在我心中。”
他看着画中人的面容,心中涌起一阵酸楚。明天之后,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张脸了。
雨声渐大,敲打着屋顶,像是无数的手指在催促着时间的流逝。肖霄突然下定决心,不管冒多大的风险,他都要再见苏晨一面。
傍晚时分,雨势稍缓。肖母在厨房准备晚饭,肖父在写东西。肖霄趁机溜出家门,绕到福佑里的后巷。他知道苏晨房间的窗户朝向哪里,也许能想办法联系上她。
后巷狭窄而潮湿,堆放着各家的杂物。肖霄小心翼翼地避开积水,来到苏家后院。苏晨的房间在二楼,窗户紧闭,窗帘拉着。他捡起一颗小石子,轻轻扔向窗户。
没有回应。
他又扔了一颗,这次用力些。石子打在玻璃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过了一会儿,窗帘微微掀开一条缝,苏晨的脸出现在后面。看见肖霄,她的眼睛顿时亮了,随即又紧张地四下张望,做手势让他离开。
肖霄摇摇头,指了指手中的画筒,又指指地面,示意会在下面等她。苏晨犹豫了一下,最终点点头,拉上了窗帘。
肖霄躲在角落里,心跳如鼓。雨又开始下起来,细细密密的,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终于,后门轻轻打开,苏晨闪身出来。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雨衣,帽子拉得很低,脸色苍白,眼睛红肿,显然哭过。
“你怎么来了?”她压低声音,紧张地四下张望,“妈妈去街道开会了,但随时可能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