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回来之后,家里似乎真的被那江南水乡的温婉宁静浸染过一般,空气中一直流淌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而柔和的基调。那场短暂却意义非凡的旅行,像一剂恰到好处的良药,不仅疏通了晓梦心中最后一点对父亲的隔阂,更在肖霄与苏晨之间,那层由猜疑和恐惧凝结的薄冰上,敲开了一道细微却至关重要的裂缝。肖霄虽然内心深处关于陈国平遗言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但他开始有意识地、甚至是强迫自己,将更多的注意力和情感投注到眼前真实可触的家庭温暖之中。他开始尝试着,笨拙地,一点点地,重新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丈夫和父亲。
深秋的上海,寒意渐浓,但新家的窗户里,总是透出橘黄色的、暖融融的灯光。肖霄兑现了对晓梦的承诺,将公司一部分不太紧急的事务放手给李卫东处理,尽量保证每天都能准时回家吃晚饭。饭桌上的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晓梦的学校生活和公司的业务,肖霄开始会主动分享一些外面听来的趣闻,或者对未来的某些规划,比如等晓梦放寒假了,可以再去哪里玩一玩;或者等公司再稳定些,换一个更大一点的房子,给晓梦一个独立的房间兼画室。这些琐碎而具体的展望,像一颗颗小小的火种,点燃着这个家庭对未来的共同期待。
苏晨敏锐地察觉到了肖霄的变化。他看她的眼神里,那份刻意闪躲的仓促和深藏的痛楚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逐渐回归的、带着歉疚和弥补意味的温柔。他开始会在她做饭时,走进厨房,问一句“要不要帮忙”,虽然往往会被她笑着推出去;晚上,他不再总是以各种理由睡在书房,虽然同床时依旧有些僵硬,但至少,他不再背对着她,偶尔会在深夜,无意识地伸出手,搭在她的被子上,仿佛在确认她的存在。这一切细微的改变,都让苏晨心中那块悬了许久的大石,稍稍落下了一些。她以为,时间正在慢慢抚平那场风暴留下的所有伤痕。
这天是周六,天空是那种秋高气爽的、澄澈的蔚蓝色,阳光毫无阻碍地洒下来,将阳台晒得暖洋洋的。晓梦趴在地板上,面前摊开着大大的画本,旁边散落着五颜六色的彩色铅笔。她正在完成美术老师布置的作业——画一幅题为《我的家》的画。这一次,她画得格外认真,小脸几乎要贴到纸上去,眉头微微蹙着,小嘴抿成一条专注的线。
苏晨坐在旁边的沙发上,手里织着一件给肖霄的灰色毛衣,毛线是她在苏州特意挑选的,柔软而厚实。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她低垂的眼睫和灵巧翻飞的手指上跳跃,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美好的画面。只是,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的脸色比从前略显苍白,眼底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青黑色,那是长期睡眠不佳留下的痕迹。最近,她开始偶尔感到一阵阵莫名的头痛,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绳子紧紧箍在额角,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思绪不受控制地飘向过去那些艰难岁月的时候。她只当是换季的缘故,或者只是累了,并未十分在意。
肖霄从书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份需要签字的文件,看到这一幕,脚步不由得放轻了。阳光、女儿、妻子、还有空气中漂浮着的、家的安宁气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他曾经在无数个艰难岁月里魂牵梦绕的画面。他的心被一种饱胀的、酸涩而幸福的情感充斥着,几乎要满溢出来。他悄悄走到晓梦身后,想看看女儿的画。
画纸上,依旧是三个人。爸爸、妈妈和她自己。但这次的背景,不再是简单的线条房子,而是变成了他们刚刚去过的苏州园林的一角,有弯弯的小桥,有嶙峋的假山,甚至还有水面上几笔勾勒出的乌篷船。三个人手拉着手,脸上的笑容比上一次的画更加生动、灿烂。最让肖霄心头一动的是,在画的右下角,晓梦用比之前工整了许多的字迹,写上了日期和她的名字,还在名字旁边,画了一颗小小的、红色的爱心。
肖霄看得入了神,仿佛能透过这稚嫩的笔触,感受到女儿心中那片正在变得越来越明媚、越来越有安全感的小世界。他蹲下身,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触摸着画纸上那个代表他的、穿着衬衫的小人。
晓梦感觉到身后的动静,回过头,看到是爸爸,脸上立刻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她放下画笔,转过身,仰着小脸,那双酷似苏晨的大眼睛里,清澈得没有一丝杂质,充满了全然的信赖和亲昵。她看着肖霄,没有任何铺垫,也没有丝毫犹豫,用一种极其自然、仿佛已经练习过千百遍、却又分明是第一次如此流畅而发自内心的语调,清脆地喊道:
“爸爸,你看我画得好吗?”
这一声“爸爸”,不再是之前那种带着试探、生疏,或者仅仅是一个称呼的“爸爸”。这一声,裹挟着阳光的暖意,浸润着依赖的信任,充满了孩子对父亲最天然、最纯粹的孺慕之情。它如此自然,如此熨帖,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肖霄的心海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