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笑笑间,就到了午饭时间。餐厅里,红木圆桌上已经摆满了精致的菜肴,既有北京特色的烤鸭、京酱肉丝,也有考虑到姜南星口味做的清淡菜式,还有几道显然是周惟清提前告知的、姜南星喜欢的菜。
落座时,周母特意让姜南星坐在自己和周惟清中间。周惟清的父亲位置空着,显然还在忙。
“南星,别客气,就当在自己家一样。”周母不停地给姜南星夹菜,“尝尝这个,这是你叔叔特意吩咐厨房做的清蒸鱼,说你们那边靠水,应该喜欢吃鱼。”
“谢谢阿姨,我自己来就好。”姜南星看着碗里堆成小山的菜,心里既感动又有些无奈,求助似的看向周惟清。
周惟清接收到她的信号,笑着对母亲说:“妈,您让南星自己吃吧,她碗里都放不下了。”
周母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也笑了:“好好好,南星你自己夹,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
爷爷也发话了:“对,到了这儿就是回家了,没那么多规矩,放松吃。”
奶奶更是直接说:“南星啊,看你瘦的,在基层工作辛苦,多吃点,补补身体。”
这顿饭,吃得其乐融融。周家长辈们不再过多追问工作,而是聊起了家常,问姜南星家里的情况,父母身体如何,在英林生活是否习惯。姜南星一一作答,语气温婉,态度真诚。周惟清不时补充几句,或者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他看着姜南星逐渐放松,甚至能和奶奶聊起英林当地的趣闻轶事,逗得奶奶开怀大笑,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他的女孩,正在被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全心全意地接纳和喜爱着。
午饭后,大家移步茶室继续喝茶聊天。爷爷年纪大了,需要午休,奶奶陪着回了房。周母则拉着姜南星的手,在院子里散步消食,给她介绍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讲述一些老物件的故事。周惟清跟在她们身后,看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相处融洽,嘴角始终带着温柔的笑意。
下午三点多,院子外传来了汽车引擎声。周母停下话语,笑着对姜南星说:“估计是你周叔叔回来了。”
姜南星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她知道,周惟清的父亲,那位经常在新闻里出现的周部长,就要出现了。她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着,深吸了一口气。
周惟清走到她身边,再次握住了她的手,低声道:“别紧张,我爸看着严肃,其实人很好。”
脚步声由远及近,棉帘掀开,一个身影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深色的中山装,身姿挺拔,面容与周惟清有五六分相似,但更加威严沉稳,眉宇间带着长期处于高位蕴养出来的气度。正是姜南星在电视新闻中常见到的那位周部长。
周部长目光扫过室内,首先落在了周惟清身上,点了点头,随即,目光便转向了被儿子紧紧牵着手,站得笔直,略显紧张的姜南星身上。
“爸,您回来了。”周惟清率先开口。
“叔叔好!”姜南星几乎是同时,恭敬地鞠躬问好,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她抬起头,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迎向那道审视的目光。
周部长的目光在姜南星脸上停留了几秒,那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人心。然而,就在姜南星感觉手心都有些冒汗的时候,周部长的脸上缓缓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虽然很淡,却瞬间冲散了他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嗯,回来了。”周部长对儿子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姜南星,语气平和,“你就是南星吧?路上辛苦了。”
“不辛苦,叔叔。”姜南星连忙回答。
周部长走到主位坐下,示意大家都坐。周母笑着坐到他身边,说:“建业,你看南星这孩子,多好,又懂事又漂亮,还是惟清工作上的得力帮手。”
周部长端起保姆奉上的茶,喝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在姜南星身上,这次带了些许询问的意思:“听惟清说,你在英林的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姜南星知道这是考校,也是了解。她坐直身体,摒弃杂念,用清晰而简洁的语言,将她参与和推动瑞康药业、阳光绿谷、河谷镇牡丹项目等工作,择要汇报了一遍。她没有夸大其词,而是重点突出了团队协作、政策支持和实际成效,语气不卑不亢,逻辑清晰。
周部长安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没有打断。直到姜南星说完,他才放下茶杯,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嗯,不错。扎根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能用专业知识推动地方发展,这是很好的实践。年轻人,就要有这样的闯劲和实干精神。”
他没有过多评价她与儿子的关系,而是从工作角度给予了肯定。但这番肯定,听在姜南星耳中,却比任何直接的认可都更让她感到踏实和鼓舞。
“谢谢叔叔肯定,我会继续努力的。”姜南星诚恳地说。
周惟清在一旁补充道:“爸,南星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在我们县里是有口皆碑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