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早餐后姜南星陪着周母和奶奶在暖意融融的堂屋里说话。窗外是冰天雪地,屋内却炉火温存,茶香袅袅。奶奶精神很好,拉着姜南星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周惟清小时候的趣事,说他如何板着小脸像个小大人,如何因为弟弟惟扬摔破膝盖而偷偷跑去跟邻居孩子打架……那些姜南星未曾参与的过往,在奶奶慈祥的叙述中,渐渐变得鲜活起来,让她对周惟清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心底柔软成一片。
周母看着一老一少相谈甚欢,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她起身拿来一把小巧精致的铜制花剪和一个素雅的白瓷瓶,对姜南星笑道:“南星,走,陪阿姨去院里剪几支梅花,咱们插在屋里,添点生气和颜色。”
“好啊,阿姨。”姜南星欣然应允,小心地扶着奶奶坐得更舒服些,才跟着周母来到院中。
寒气扑面,却带着梅香,沁人心脾。周母显然是此中高手,她并不贪多,也不追求繁复,目光在梅枝间流连,仔细挑选着形态优美、疏密有致、花苞与盛放相间的枝条。她一边剪,一边轻声对姜南星讲解:“剪梅讲究个意境,不能太满,要留白,显出枝干的力道和风骨。你看这一枝,斜逸而出,姿态多好……”
姜南星认真听着,看着周母专注的侧脸和娴熟的动作,只觉得这不仅仅是在插花,更像是在进行一种优雅的艺术创作。周母身上那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品味,让她深深折服。
“来,南星,你也试试。”周母将花剪递给她,鼓励道。
姜南星接过花剪,有些紧张,学着周母的样子,仔细观察,最终选中了一枝缀满饱满花苞、形态婉约的侧枝。她小心地剪下,递给周母:“阿姨,您看这枝可以吗?”
周母接过来,仔细端详,眼中露出赞赏:“眼光不错,这枝花苞多,放在瓶里,能开好些天,一天一个样子,最有生趣。”
两人合作,很快便选好了七八支梅枝。回到堂屋,周母又亲自示范如何修剪多余的枝叶,如何在瓶中固定,如何摆布才能呈现出最自然优美的姿态。姜南星在一旁打下手,看得入神。当那几支红梅最终在白瓷瓶中亭亭玉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瞬间为这古雅的堂屋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和高雅的意趣。
奶奶眯着眼看着,连连点头:“好看!还是你们年轻人手巧,这屋子一下子就亮堂了。”
与此同时,书房内则是另一番景象。
周父周建业坐在宽大的书桌后,周惟清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书桌上摊开着一些文件和报纸,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烟丝的味道(周父偶尔会抽一口烟斗)。墙壁上挂着苍劲的书法作品,书柜里塞满了各类书籍,整个空间显得沉静而厚重。
周惟清与父亲周建业——这位在新闻中常以沉稳睿智形象出现的部长——隔着一张宽大的书桌对坐。桌上两杯清茶氤氲着热气。
“英林去年的工作,推进得比预想中要顺利。”周惟清将一份简明的汇报提纲放在桌上,声音平稳,条理清晰,“瑞康药业的产业园,主体结构已经封顶,下一步是设备进场和调试,我们已经在协助他们进行本地技术工人的培训招募。‘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天麻、茯苓、百合等几个主要品种上推广效果不错,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预计明年种植规模能扩大百分之三十。”
周建业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锐利而专注:“嗯,产业扎根,人才是关键。不仅要培训操作工,更要注重引入和培养中高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梯队。政策衔接要顺畅,不要让企业觉得办事难。”
“我明白。”周惟清点头,“已经让发改和人社部门组成了专班,一对一服务。另外,阳光绿谷的智慧农业系统,第一期试点效果显着,节水节肥都在百分之十五以上。姜南星他们中心正在和农大合作,开发更精准的数据模型,下一步准备推广到核心区。丹华公司的油用牡丹长势良好,春季的花节策划已经启动,文旅局的徐进拿出了初步方案,结合了山地徒步和民俗体验,希望能打造成我们英林春季旅游的一个亮点。”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农业,继续道:“关于您上次提到的,要‘两条腿走路’,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我们最近做了一些初步调研,发现英林在绿色能源,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和生物质能利用方面,有一定潜力。另外,周边几个县市电子产业配套逐渐成熟,我们是否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和一定的政策倾斜,尝试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企业?当然,这还需要更深入的可行性研究。”
周建业听着儿子的汇报,眼神中流露出不易察觉的赞许。他知道儿子在英林是扎扎实实下了苦功的,不仅稳住了农业基本盘,眼光也开始投向更广阔的领域。他沉吟片刻,道:“思路是对的。不贪大求全,找准切入点。光伏和生物质能,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与现有的农业、畜牧业结合,形成循环经济。电子产业引进要谨慎,做好环境评估和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调研可以再做扎实些,形成报告,到时候我可以请相关司局的同志帮你们把把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