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驱散了连日的寒意,带来了三月特有的明媚。英林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的办公室里,气氛却比阳光更加火热。
姜南星神采奕奕地站在办公室中央,完全看不出几天前还病恹恹的样子。她拍了拍手,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好了,同志们,新的一周开始了!上周因为我个人身体原因,辛苦大家了。这周我们的任务很重,必须抓紧时间!”
她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快速写下本周的工作重点:“首先,河谷镇的牡丹苗,经历了上周的倒春寒,我们必须立刻去实地查看情况,评估影响,并跟进后续的养护。这件事,曾欢,你和我一起去。”
曾欢立刻点头:“没问题,星姐。”
姜南星继续部署:“其次,其它几个乡镇的天麻、百合、茯苓等中药材,以及春茶的早期管护情况,也需要同步跟进。王哥,徐哥,子航,你们三位辛苦一下,分头去这几个重点乡镇和村子,实地查看,采集第一手资料。”
王勇、徐进和徐子航纷纷应下。
“记住,”姜南星强调道,“我们不仅要了解生长情况,还要注意收集素材!农民劳作的场景、技术员的指导、作物的特写,这些都是我们后续制作宣传视频的宝贵资料。大家都带上设备,能拍的都拍下来!”
“明白!”众人异口同声。
“星姐,你都好了吗?要不要再休息一天?”曾欢还是有些担心地小声问姜南星。
姜南星对她笑了笑,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放心吧,周六就已经活蹦乱跳了,周日又养了一天,完全没问题!工作要紧。”
晨会结束,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检查设备,拿上资料,准备出发。办公室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姜南星和曾欢,带上中心新配的便携摄影设备,驱车前往河谷镇。
车子驶出县城,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窗外的景色与去年此时相比,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姜南星清晰地记得,去年随周惟清下乡调研时,田野间还可见大片的荒芜,杂草丛生,缺乏生机。而如今,目之所及,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绿!整齐的田垄如同大地的五线谱,嫩绿的幼苗是跳跃的音符。一部分土地被规整的白色防寒棚覆盖着,那是丹华公司的油用牡丹基地;另一部分露天的地方,则是刚刚破土而出的各种药材幼苗和等待春耕的沃土。远处,有农民正在田间弯腰劳作,进行着除草、松土等春季管护;近处,可以看到新修的灌溉沟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点缀其间。
“曾欢,你看!”姜南星指着窗外的景象,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成就感,“这和我们去年刚来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了!”
曾欢也看得心潮澎湃,连连点头:“是啊,星姐!到处都是绿色,到处都是人在忙活!感觉整个田野都活过来了!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加班加点,看到这样的变化,真的……太值得了!”
是啊,太值得了。姜南星心中默念。那些挑灯夜战制定的规划,那些反复与企业、合作社、农户沟通协调的艰辛,那些顶着烈日寒风跑遍各个乡镇的疲惫,在看到这充满希望的田野时,都化为了满腔的欣慰与自豪。这就是他们奋斗的意义所在——让土地不再荒芜,让农民脸上重现笑容,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姜南星看着这一切,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成就感,她轻声对曾欢,也像是对自己说:“看到这些,就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加班熬夜,所有的奔波劳累,都是值得的。”
是的,这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田野,就是对他们工作价值最直观、最有力的肯定。
到达河谷镇丹华公司的牡丹种植基地,眼前的景象更让她们欣喜。经过精心防护,前几日的倒春寒并未对牡丹苗造成实质性损害。一畦畦整齐的牡丹苗沐浴在温暖的春日阳光下,叶片舒展,绿意盎然,显得格外精神。大部分苗株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茎秆粗壮,有些早花品种甚至已经能看到隐藏在叶腋间饱满的花苞,预示着不久后的绚烂。
基地里,不少农户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有的在小心翼翼地清除杂草,避免伤及牡丹根系;有的在检查滴灌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水分供应均匀适度;还有的在给长势稍弱的苗株追施有机肥。
一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农,正蹲在地上,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极其轻柔地抚摸着牡丹苗的叶片,眼神专注而充满期待,仿佛在呵护自己最珍贵的宝贝。姜南星立刻示意摄影师将这一幕捕捉下来。这饱含深情的画面,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科技局派驻基地的技术员小张看到姜南星她们,连忙走过来打招呼:“姜课长,曾欢,你们来了!”
“小张,辛苦你们了。”姜南星笑着回应,“苗情看起来非常不错!”
“是啊!”小张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倒春寒那几天,我们严格按照防寒预案操作,加固了棚膜,增加了覆盖物,效果很好。你看这苗子,长势比去年预想的还要好!按照目前这个趋势,等到四月底五月初花期,预计开花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花型、色泽都会比去年更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