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传送门的空间漩涡尚未完全平息,陈默指尖萦绕的淡紫色空间能量还在微微震颤,一股更强的牵引力便猛地将他与卡鲁带领的十二人小队卷入其中。不同于金星云层下裹挟着腐蚀性气体的灼热气流,传送通道另一端涌来的是刺骨的严寒,仿佛瞬间坠入了宇宙深空的冰窖,连呼吸都带着白雾凝结的脆响。
踏出传送门的刹那,众人纷纷打了个寒颤,作战服自动切换到最高级保暖模式,外层覆盖的能量薄膜泛起淡淡的橙光,才勉强抵御住这极致的低温。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巨型溶洞,岩壁上凝结着厚厚的霜晶,在队员们携带的强光手电照射下,折射出漫天细碎的冷光,宛如镶嵌了无数颗微型冰钻。传送门就嵌在溶洞中央的黑色岩石基座上,周身萦绕着微弱却稳定的蓝色能量光晕,与亚特兰蒂斯文明标志性的能量波动如出一辙。
“这里的空间密度比火星、金星都高得多。”陈默抬手触碰传送门边缘的能量屏障,指尖传来明显的滞涩感,仿佛隔着一层粘稠的液体,“能量流动速度至少减慢了三成,不过好在传送坐标没有偏移,非常稳定。”他话音刚落,身旁的卡鲁已率先展开侦查——这位掌控雷电之力的进化者双臂微微抬起,几道银白色的电弧从指尖窜出,在溶洞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照亮了岩壁上密密麻麻的刻痕。
那些刻痕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工整的亚特兰蒂斯文字,与火星遗迹、金星浮空平台上的文字一脉相承,只是笔画间多了几分复杂的节点符号。“‘中继’‘枢纽’‘能量同步’……”卡鲁凑近岩壁,用手套轻轻拂去表面的薄霜,“这些文字记录的是传送门的功能,这里应该是整个太阳系传送网络的关键节点之一。”
小队成员不敢耽搁,迅速架设起便携式探测设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令人心惊:水星地表昼夜温差高达600℃,白昼时阳光直射处温度可达430℃,而夜间则会骤降至-170℃以下。幸运的是,这座溶洞恰好处于水星北极的永久阴影区,终年不见阳光,温度稳定维持在-170℃左右,低温与隔绝的环境,成为了传送门得以完好保存的关键。
“传送门旁有能量接口,像是预留的补给端口。”一名科研人员指着传送门基座侧面的凹槽喊道。卡鲁立刻上前,掌心凝聚起柔和的雷电能量,小心翼翼地注入接口。随着能量的涌入,凹槽上方的一块岩石缓缓移开,露出一个布满蓝色纹路的金属屏幕,屏幕上很快浮现出一串复杂的星图坐标,密密麻麻标注着太阳系内的多个点位。
陈默取出存储着亚特兰蒂斯文明核心数据的终端,将屏幕上的坐标同步比对,不过片刻便锁定了下一个目标:“是小行星带,坐标显示在小行星带的核心区域,那里应该有下一座传送门,或者……整个网络的控制中心。”他指尖萦绕的空间能量再次涌动,这次却刻意压缩了折叠范围,不再像以往那样大范围展开,而是精准地凝聚成一道狭长的空间裂隙,“这里空间密度太高,大范围空间折叠容易引发不稳定,我们分批通过,注意保持阵型。”
队员们依次进入空间裂隙,传送光芒闪烁间,众人已从水星的冰封溶洞,瞬间切换到了一片荒芜的星域——小行星带的核心区域。脚下是一颗直径不足百公里的矮行星,表面布满了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裸露的岩石在恒星光芒的照射下呈现出暗灰色。而在矮行星的最高点,矗立着一座半露天的金属建筑,通体由暗蓝色的亚特兰蒂斯合金打造,即便历经万年岁月,依旧没有丝毫锈蚀,建筑中央的巨大能量核心正散发着淡淡的蓝光,正是传送网络的“中继站”。
与火星、金星、水星上的单座传送门不同,这座中继站的结构更为复杂。主体是一个直径超过五十米的球形能量核心,悬浮在合金支架之上,核心表面流淌着如同血管般的能量纹路。能量核心周围,环绕着六个均匀分布的圆形传送平台,每个平台中央都刻有与之前三座传送门一致的空间符文,显然是用于跨行星传送的接口。
“这能量核心的设计很巧妙,像是一个信号放大器和坐标校准器。”卡鲁飞身来到能量核心下方,抬手触摸着冰凉的合金表面,感受着内部微弱的能量波动,“它能同步激活太阳系内所有关联的传送门,还能校准坐标,避免传送偏差。”他再次注入雷电能量,这次的能量强度比之前更高,球形能量核心渐渐亮起璀璨的蓝光,能量纹路从核心向六个传送平台蔓延,原本灰暗的平台瞬间被蓝光覆盖,每个平台上都依次浮现出清晰的坐标标识,与金属屏幕上的星图一一对应。
陈默迅速将所有坐标同步给林默小队,同时调取中继站的内置数据进行解析。终端屏幕上很快跳出了完整的传送网络图谱:太阳系内共布设了六座亚特兰蒂斯传送门,除了已经抵达过的火星、金星、水星三座,其余三座分别位于木星轨道外侧的冰巨星轨道、冥王星附近的柯伊伯带边缘,而小行星带的这座中继站,正是连接所有传送门的枢纽,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太阳系类地行星与远日行星的完整网络闭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