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带着几分探究地往下扫了扫——对方颈项光滑如玉,根本没有喉结的凸起!再仔细看,耳垂上面有着极细微的细小孔洞痕迹!再加上那略显纤细的骨架和虽然刻意压低、但仍比寻常男子清亮几分的声线...
“女扮男装?!”
林霄心里顿时如同明镜一般,霎时间了然。一股强烈的既视感和趣味涌上心头。这经典桥段,没想到在明朝还真能让自己给遇上了!而且看这淡定的神态,显然不是第一次了。
掌柜的被唤醒,嘟囔着抱怨了几句世道艰难、老书难寻,还是慢吞吞地起身,颤巍巍地爬到梯子上去翻找。那“少年”安静地等候着,似乎察觉到林霄打量的目光,她侧过脸来,对上林霄的视线,微微颔首,眼神清澈而平静,没有丝毫寻常女子被陌生男子注视时应有的羞怯或闪躲,反而带着一种坦然的从容和淡淡的、不易亲近的疏离感。
林霄也立刻收敛心神,点头回礼,心下却更加好奇了。这女子胆子不小,心思也缜密,竟敢独自女扮男装来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淘弄古籍,而且表现得如此镇定自若。
掌柜的摸索了半天,终于拿着一本封面残破的旧书下来:“客官,您说的那孤本,早八百年就没了!眼下就只剩这本嘉靖年间重刻的,品相还算将就,您瞅瞅?”
“少年”接过那本书,动作轻柔地翻开,仔细查看了片刻,纤长的手指划过书页,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语气依旧平和:“也罢,虽是重刻,亦可见前人遗风。有劳掌柜,便要这本吧。”她说话措辞文雅,语气舒缓,显然受过极好的教育,学识修养不俗。
她正要从袖中取出钱袋,林霄却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或许是连日苦读憋闷得慌,或许是对方那与众不同的气质让他产生了交流的欲望,竟鬼使神差地主动开口搭话。他指着那本《孟子集注》,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只是同道中人的寻常探讨:“这位兄台,请了。冒昧问一句,兄台方才寻觅旧本,可是为了细致考据《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句的历代注疏流变?”
这句话是他方才听到《孟子集注》时灵光一闪想到的。《孟子》里的“民贵君轻”论,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精髓之一,但在明朝这个皇权高度集中、洪武皇帝朱元璋甚至曾一度想将孟子搬出孔庙的时代,这个话题又带着一种微妙的敏感和危险性。
那“少年”闻言,果然再次转过身来,重新打量了林霄一眼。清亮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清晰的惊讶,似乎完全没想到这个看起来面色苍白、带着浓浓倦容和落魄气息的年轻书生,会突然上前搭话,而且一开口就直指这样一个可能引火烧身的话题。
她略一沉吟,长长的睫毛如蝶翼般轻颤了一下,便从容不迫地答道:“仁兄明鉴。正是此意。孟子此论,石破天惊,振聋发聩,道尽民本之要。然历代注疏之家,出于种种考量,于此句多有曲解、回护乃至弱化。本朝距宋未远,刻印精良,或能稍存古意,窥见先贤真谛。”她的声音平稳如山涧溪流,措辞严谨而典雅,立场鲜明却不激进,显得极有分寸。
林霄心中暗赞,此女不仅胆大心细,见识更是不凡,绝非普通闺阁女子。他笑了笑,存了几分试探之心,故意说道:“兄台所言极是。孟子此言,固然彰显民本思想之光辉。然学生以为,亦需置于其时其地看待。譬如当下,若遇雄才大略之主,乾坤独断,强权在手,此论虽高,然于实务而言,是否...稍显书生之空谈了?”他这话半真半假,既带点自嘲,也想看看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会如何应对这种略带尖锐的观点。
果然,“少年”听闻此言,秀气的眉头微微蹙起,似乎不太赞同。她并未动怒,而是认真地反驳道:“仁兄此言,请恕在下不敢苟同。孟子此言,绝非徒托空言,实乃经世济国之根本。君若视民如草芥,则民必视君如寇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皆然。纵是秦皇汉武那般雄主,若不能体察民情、敬畏民心,其基业亦难长久。此非空谈,实乃万世不易之至理。”她语气不卑不亢,目光清亮坚定,自有一番不容置疑的气度风骨。
林霄心中再次喝彩。他忽然想起自己备考策论的困境,那些关于吏治民生的宏观问题正需要多角度的思考,眼前此人见解不凡,或许正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对象?既能换换脑子,或许还能激发些灵感?于是他顺势将话题引向了更实际、也更危险的层面:“兄台高见,如醍醐灌顶。然则知易行难。如何践行‘民本’?譬如当下盛世,仍存赋税不均,胥吏横行,小民困顿不得伸张之象。纵有仁政善法,下达到州县乡里,往往面目全非。此非空谈,而是实打实之难题,积重难返。”他这个问题,已然触及了洪武朝的一些现实弊政,说得也相当直接,几乎像是在发牢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