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微微侧首,沉吟了片刻,仿佛在记忆的深处仔细搜寻着相关的碎片。那专注的神情,使她苍白的脸颊似乎也多了几分生气。
片刻后,她轻声开口,语调平稳而清晰,如同山间清泉滴落玉石:“王弼将军?这个名字,妾身似乎有些印象……应是听家父的一位早年门生提起过。那位门生后来曾在北疆某道担任过督粮官职,机缘巧合,确实与王将军有过一段共事之缘,也亲身领教过他的火爆脾气。”
她没有直接评价王弼的功过,而是先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增加了接下来所言的可信度。然后,她话锋微转,提供了远比冰冷档案生动、立体的信息:
“不过,据那位门生后来与家父言谈间提及,王将军虽则性情急躁,易于触怒,但治军却极是严明,有一条颇得军心:他从不克扣麾下士卒的粮饷,分毫必较,足额发放。对于沿途经过的百姓,也能做到秋毫无犯,军纪在那时的边军中算是相当不错的。至于其家中情况……妾身依稀记得,似乎王将军有一位年迈的母亲,是位极为贤德明理的老夫人,在乡里颇有声望,时常书信劝诫儿子收敛脾气,以保全自身。王将军虽在外桀骜,对母亲却颇为孝顺。其子尚且年幼,并未跟随父亲习武,据说天资尚可,读书颇为刻苦,走的似是文途。”
苏婉这番娓娓道来,信息量远超林霄预期。
它勾勒出的王弼形象,并非一个简单的莽夫,而是一个有明显缺点,但也有其底线和优点的复杂将领。更重要的是,家族信息极具价值:有一位能施加正面影响的贤德长辈,后代选择文路,有意或无意地与父亲充满风险的武职进行切割。这大大增加了保全该家族的价值——不仅值得保全,而且存在内部稳定因素,降低了行动难度和风险。同时,后代走文路,也意味着未来或许能在另一条道路上有所作为,延续家族香火。
林霄心中暗喜,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只是微微颔首,表示听到了这些信息,并将其深深铭刻于心。他不能表现出过度的关注,于是顺势又似闲聊般提起了第二个人选,试图将这种“随机感慨”的氛围延续下去:
“听苏姑娘如此一说,这位王将军倒也是个性情中人,可惜了。说到边将转任,我还想到一位,名叫俞通源的将军。此人据说早年擅长水战,在江防湖寇方面颇有建树,但不知何故,后来却调任至京营任职,离开了其熟悉的水域,倒是有些可惜了其一身水上本领。苏姑娘可曾听闻过此人?不知其为人处世如何?”
这一次,苏婉的回应似乎更快了些,唇角甚至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带着些许趣味的笑意,使得她整个人都显得生动了几分:
“俞通源将军?这位将军,在京中倒算是一位颇有意思的趣人。听说他极爱杯中之物,酒量甚宏,且有个特点,一旦饮至酣畅处,便喜欢反复念叨当年在鄱阳湖、长江流域剿匪的旧事,言辞间颇多感慨。有趣的是,俞将军的夫人是江南书香门第出身,性情刚直,对他的管束极为严格,常常因为他贪杯误事或酒后失态而厉声责罚。而俞将军呢,在外是统兵将领,回府后却对夫人敬畏有加,这在京中勋贵圈子里,几乎是众人皆知的笑谈,都说他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也正因为他并非核心权贵,性情又有些滑稽可爱,倒也没什么人真与他较劲,或刻意与他为难。”
这番描述,同样提供了关键信息:俞通源专业技能突出,但当前职位未能发挥所长;个人癖好明显,且酒后易吐真言或怀旧,这可能成为突破口或需要警惕的风险点;家庭关系方面,有一位能有效制约他的夫人,且夫人出身背景可能意味着通情达理或可利用其影响力;人际网络相对简单,政治威胁性小。这些信息,对于林霄判断是否值得对俞通源进行保全,以及如何利用其“惧内”等特点,或许通过其夫人进行间接沟通或施加影响,来策划更为稳妥的行动方案,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连续两次成功的试探,让林霄的信心增加了几分。他决定再向前推进一步,触及一个更为敏感、也更接近行动计划核心的人物。他需要核实一个他物色的、负责在底层传递消息和物资的中间人——一个南城赌坊的伙计。此人选需要既具备一定的江湖义气和活动能力,又不能背景过于复杂难以控制。
于是,他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已然微凉的茶水,仿佛只是突然想起一件无关紧要的趣闻般,用最随意的口吻问道:
“说到京城人物,三教九流,也是应有尽有。如今这京城地面,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消息流传极快。我前日偶然听同僚闲聊,说起南城一带,有位姓赵的赌坊伙计,为人似乎颇讲义气,在底层有些名声,也不知是真是假。这市井之中,倒也多有奇人异士。” 这个问题,与他之前谈论的将领话题截然不同,显得有些突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