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抬起了头。
那双曾经洞察过无数阴谋诡计、惯于主宰生杀予夺的锐利眼眸,此刻布满了血丝,深刻的皱纹里镌刻着难以言说的疲惫与忧虑。
但在听到“起色”二字的瞬间,那深不见底的瞳仁中,竟难以置信地闪过一抹极其微弱、近乎脆弱的光芒,那是一种溺水之人突然看到远方浮木时的希冀,虽然一闪而逝,却真实存在。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死死地盯着王钺,仿佛要从他脸上判断这消息的真伪。
良久,朱元璋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将手中那支足以定人生死的朱笔,随意地丢在了御案之上。笔杆与玉石笔架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笔尖那团未干的朱红在奏章上缓缓晕开,像一滴血泪。
“起驾!东宫!”皇帝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皇帝的仪仗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东宫。
朱元璋几乎是步履生风地踏入内殿,挥手屏退了想要行礼的众人。他径直走到病榻前,俯下身,仔细端详着躺在锦被中的长子。朱标依旧昏迷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呼吸微弱。但朱元璋以一个父亲而非帝王的敏锐直觉,捕捉到了那细微的不同。
儿子的胸脯起伏似乎比上次见到时平稳了些许,虽然依旧艰难,但不再是那种令人揪心的急促紊乱。凑近了看,在跳跃的烛光映照下,那张苍白如纸的脸颊上,似乎真的隐约有了一抹极淡极淡的血色,或许只是光影造成的错觉,但此时此刻,这位疲惫的老人宁愿相信这是病情好转的迹象。
朱元璋紧绷如铁石、仿佛随时会迸裂的面容,终于难以察觉地松弛了一分。他依旧沉默寡言,但周身那股迫人的戾气,无形中消散了不少。
他示意御医上前,仔细询问太子的脉象、体温、饮食、睡眠等每一个细节。太医令跪在地上,措辞极其谨慎,用了“脉象较前稍显和缓,非复往日之弦急”、“胃气似有微弱来复之象,此乃佳兆”等字眼,不敢有半分夸大。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腰间玉带的浮雕。若是往常,听到这种模棱两可、留有余地的回禀,他早已厉声呵斥,但今天,他只是重重地“嗯”了一声,并未如往常般斥责太医无能或敷衍。这简单的反应,已然是天大的恩典。
接下来的几日,太子的情况并未出现戏剧性的、飞速的好转,这让所有知情者依然不敢放松。病情时有反复,低热虽退,但咳嗽仍会偶尔加剧。然而,总体趋势却呈现出一种缓慢但毋庸置疑的稳定态势,最危险的咯血没有再出现,偶尔能进些流食,生命体征不再像之前那样持续下滑。这种“没有恶化”,在当下,已是最大的幸事。
朱元璋的心情,也随之明显好转了几分。他对太医院的苛责和高压减少了,甚至当东宫内部,特别是太子妃那边,传来一些关于“饮食需更加精细”、“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风”等具体到繁琐的调养建议时,朱元璋也只是挥挥手,表示“知道了,尔等尽心办理便是”,并未深究这些细致入微、甚至有些超出常规宫廷典制的护理方法,其背后的思路究竟从何而来。
在他想来,这或许是儿媳因关切而生的痴心与细致,只要对标儿的康复有益,便由她去吧,不必拘泥于常法。这种默许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皇帝心绪的微妙转变,如同巨石投入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池塘,产生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紫禁城。
宫中那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气氛稍稍缓和,内侍宫人们的脸上,虽然依旧谨慎,但眼神中多少有了一丝活气,行走间也不复往日那种亡魂般的飘忽。
朝堂之上,官员们奏事时,虽仍小心翼翼,斟酌词句,但已不必那般如履薄冰,生怕一句话不对,甚至一个眼神不妥,便立刻引来罢官夺职,乃至血光之灾的雷霆之怒。一些较为紧急但可能触怒圣意的事务,也开始被谨慎地提上日程。所有人都感觉到,那柄悬在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的利剑,似乎暂时移开了一寸。
然而,无人知晓,在这“圣心微悦”、朝野稍安的表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运作。
这是一次跨越了时空壁垒的常识传递,来自一位深知历史走向的翰林侍读林霄,他利用身份的便利和极度的谨慎,将现代医学中关于感染控制、支持性护理的核心理念,转化为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模糊语言;这是一场精心策划、如履薄冰的信息渗透,通过不引人注目的渠道,将这些“常识”碎片化地传递给关键人物;这更是身处深宫、命运与太子休戚相关的太子妃,在绝望中捕捉到这一线陌生却言之有理的微光后,所付出的默默努力。
当林霄通过自己的渠道,得知太子病情“稍安”的消息后,他独自一人在翰林院那间堆满故纸的值房内,对着窗外一隅狭窄的天空,长长地、近乎虚脱地舒了一口气。
那口憋在胸口许久、混合着恐惧、期待和巨大压力的浊气,似乎终于找到了出口。但随即,一阵更深的寒意席卷而来。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眼前这看似良好的转折,仅仅是他这场逆天而行、试图扭转既定命运的巨大冒险中,那险之又险、如同在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般的第一步。
太子朱标那已被重病严重损耗的身体底子,究竟能否凭借这些初步的、支持性的护理真正扛过这场在古代堪称鬼门关的大病,仍是未知之数,充满了变数。而自己这种凭借“先知”进行的干预,这种试图改变历史关键节点人物命运的举动,究竟会像蝴蝶振翅一般,引发怎样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将会把他自己、乃至整个时代的走向,卷入何等深不可测的漩涡之中,更是他无法想象、也无法控制的。
他的手心,依然因那挥之不去的后怕而微微汗湿,指尖冰凉。未来的路,依旧迷雾重重,吉凶未卜。
他只是暂时,将一颗注定要坠落的星辰,轻轻地向偏离原轨道的方向,推了微不足道的一小把。
而这一把所带来的,究竟是真正延续国本、福泽苍生的希望曙光,还是搅动时局、引发更大、更猛烈风暴的序曲,此时此刻,无人能知,唯有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喜欢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