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闷热之中,蝉鸣不绝于耳,仿佛在为这座帝国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做着注脚。太子朱标的病情在太医们的精心调理下,终于趋于稳定,这让包括林霄在内的许多人暂时松了一口气。然而,林霄内心的警报并未解除,反而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敏锐。
夜深人静时,林霄独坐书房,窗外月色如水,洒在书案上堆积如山的卷宗上。他的思绪飘向远方,那个他已经开始淡忘的二十一世纪。在那里,历史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在这里,历史是活生生的现实,每一步都可能万劫不复。
“蓝玉案...”林霄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他知道,按照历史轨迹,这场牵连甚广的大案即将爆发,而他现在就身处这场风暴的中心。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不知何时便会轰然斩落。更令他忧心的是,太子的健康状况经过此番重创,已是风中残烛,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次?未来的变数之大,足以让任何有心人寝食难安。
林霄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那轮明月,思绪万千。作为穿越者,他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但也正因如此,他更加清楚历史洪流的不可阻挡与细微变化的不可预测。他既不能表现得过于未卜先知,引起怀疑;又必须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保全自身。这种走钢丝的感觉,让他夜不能寐。
“必须掌握更多信息。”林霄下定决心,他的情报收集工作因此进入了更深入、更广泛的阶段。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入翰林院时,林霄已经坐在自己的值房内。作为翰林院侍读,他有着接触大量朝廷文书的便利。翰林院乃清贵之地,不仅掌管诰敕起草、史书纂修,更是朝廷各类文书奏报的汇聚之所。虽然核心机要接触不到,但各地上报的寻常题本、奏疏,乃至一些过往的档案记录,林霄皆有机会阅览抄录。
“林侍读,这是今日刚从通政司送来的各地奏本,需要分类归档。”一位同僚的声音将林霄从沉思中拉回。
林霄转身,接过那一叠厚厚的文书,微笑道:“有劳了。”
这样的日常事务,他已经驾轻就熟。作为翰林院侍读,他的职责之一便是协助整理这些从全国各地送来的奏报。在旁人眼中,这或许是繁琐枯燥的工作,但对林霄而言,这却是了解这个时代、洞察朝局动向的绝佳窗口。
他的情报收集工作,因此进入了更深入、更广泛的阶段。除了继续通过老仆林福在市井间留意关于勋贵、特别是与蓝玉过往甚密者的风声(近日此类传言愈发密集,且多带肃杀之气),他更加注重利用翰林院侍读的身份之便。
翰林院乃是大明王朝的清贵之地,不仅掌管诰敕起草、史书纂修,更是朝廷各类文书奏报的汇聚之所。虽然核心机要接触不到,但各地上报的寻常题本、奏疏,乃至一些过往的档案记录,林霄皆有机会阅览抄录。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京城一地和勋贵圈子,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疆域,特别是那些裂土封王的藩镇。
夜深人静时,林霄常常独自留在翰林院的档案库中。油灯下,他一页页翻阅那些已经积了薄灰的文档,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有用的信息。他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一旦被人发现他如此系统地搜集情报,特别是关于藩王的信息,必定会引起怀疑。因此,他格外小心,从不直接抄录敏感内容,而是采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简语,记录在另一本看似普通的读书笔记上。
其中,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林霄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分析一切与朱棣相关的信息。从兵部关于北平行都司的寻常军务汇报中,他能推测出燕王府护卫的操练频次和大致规模;从户部关于北平府的钱粮拨付记录和地方赋税奏销中,他能隐约窥见朱棣在封地内的经营状况;甚至从一些边将叙功的奏本里,能读到燕王亲自率兵出塞,击退小股蒙古扰边部队的记载。
这些信息琐碎而分散,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但林霄凭借其过人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将这些碎片一点点拼接起来。更不用说他还有来自未来的知识作为参考框架,能够帮助他辨别哪些信息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只是无关紧要的杂音。
“燕王府去岁冬季请求增拨棉衣三千套,理由是护卫扩编...”林霄默读着一份来自工部的普通公文,心中却是一动。燕王护卫的定额早有定制,此番扩编是否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许可?还是以其他名义变相扩张实力?
他又翻出一份去年秋季北平等地的粮赋统计,发现北平府周边的军屯产量有明显提升,而这一成绩被归功于燕王府推行新的耕作方法。林霄在脑中迅速计算,这样的产量提升足以支撑多少额外兵力的粮饷。
最令林霄在意的是多份边关奏报中提到燕王“亲冒矢石”、“身先士卒”与蒙古部落交战的记录。这些战事规模不大,多是击退小股扰边部队,看起来无足轻重,但累积起来,却塑造了一位勇武善战、忠于王事的藩王形象。而且,林霄敏锐地注意到,这些交战记录中,偶尔会出现一些蒙古部族头领的名字,这些部落在未来将会成为朱棣的重要助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