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林霄在整理洪武初年的旧档案时,偶然发现一份关于各路亲王就藩前师资配置的记录。其中,燕王朱棣的少年师从名单中,一个名字引起了林霄的注意——姚广孝,即道衍和尚。这份记录显示,这位佛学高僧曾在洪武五年前后,短暂担任过燕王的佛法讲师。
林霄心中一震。道衍和尚,这位在正史中被描述为在洪武晚年才与朱棣相遇的神秘谋士,原来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与未来的永乐帝有了交集。这意味着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比他想象的更为深远,道衍对朱棣的影响也可能开始的更早。
随着调查的深入,林霄对朱棣的了解越来越立体。他发现这位燕王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在治理封地方面也颇有建树。他重视农桑,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在北平一带威望日隆。同时,朱棣似乎刻意结交文武官员,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边关将领,都有与他过从甚密的记录。
更令人注意的是,朱棣在对待蒙古部落的策略上,展现出超越一般武将的政治智慧。他并非一味征伐,而是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武力打击不臣部落,另一方面又通过贸易、封赏等方式拉拢那些愿意归附的部族。这种灵活务实的手段,使得他在北方边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燕王鹰视狼顾,锐意进取,治军严明,深谙韬光养晦之道...绝非久居人下、甘守藩篱之辈。”林霄在深夜的油灯下,于自己那本密语写就的“黑料本”上,添上了这样一句评语。每多了解一分,他心中的忧虑便加深一分。这位未来的永乐大帝,此刻已然显露出不凡的潜力和巨大的威胁。
然而,林霄并没有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朱棣身上。他以同样的方法调查了其他几位边塞藩王,如宁王朱权、代王朱桂等。这些藩王同样手握重兵,镇守边陲,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宁王朱权,以其文采风流和善于治军而闻名,麾下“朵颜三卫”更是精锐骑兵,实力不容小觑。
通过这些调查,林霄对明朝初年的藩王制度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洪武帝朱元璋为保朱家天下长治久安,赋予藩王极大的权力,特别是那些镇守边塞的塞王,既有行政权,也有军权,几乎是一个个国中之国。这种制度在开国初期确实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如果太子健在,这些藩王或许会安守本分。但若太子有不测...”林霄不敢再想下去。他知道历史的发展方向,但也明白现实远比史书上的几行文字复杂得多。他现在的每一个发现,都在提醒他未来的变数和危险。
一天晚上,林福从市井回来,带给了林霄一些新的消息。朝中关于蓝玉的流言越来越盛,据说已经有一些与蓝玉关系密切的将领被秘密调查。同时,皇上近来的脾气越发暴躁,多名官员因小过受严惩,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少爷,老奴还听说一件事。”林福压低声音说,“最近京城来了几个北边口音的商人,出手阔绰,正在四处打探朝中动向,特别是关于东宫和凉国公的消息。”
林霄眉头一皱:“北边口音?是北平一带的吗?”
“正是,老奴特意试探过,确是北平口音无疑。他们表面上是在做皮货生意,但问的问题却远远超出生意人的本分。”林福回道。
林霄沉吟片刻。这会不会是燕王派来的人?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朱棣对京城动向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其用意不言自明。他可能已经在为各种可能性做准备了。
“福伯,继续留意这些人,但切记不要打草惊蛇。”林霄叮嘱道,“现在朝局微妙,我们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
林福点头应下,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房间。
林霄独自一人沉思良久。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收集情报,更需要主动布局,为可能到来的风暴做准备。太子病重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他需要更多的盟友,更需要保护好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纸张,开始起草一封给远方好友的信件。在信中,他用隐晦的语言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并暗示可能会有大变故发生。这封信看似只是寻常的问候与感慨,但只有收信人才能读懂其中的深意。
写完信,林霄又拿出那本“黑料本”,仔细翻阅自己这段时间以来记录的各项信息。从朝廷党争到边关军务,从藩王动态到市井流言,一页页翻过,大明王朝的立体图景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表面强盛,内里却暗流涌动。
特别关于燕王朱棣的部分,林霄做了重点标记。他明白,无论未来如何发展,这位雄才大略的藩王都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了解朱棣,就是把握未来走向的关键。
窗外,月色如水。林霄吹熄油灯,站在黑暗中,望向北方。在那个方向,北平城中,燕王朱棣此刻在做什么?他是否也已经感知到时代浪潮的涌动,正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