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夫人压低声音:“李尚书的夫人抱怨,其弟原本在五军都督府是个闲差,近日却突然被派了外差,辛苦得很...说是去山西公干,可连个准信归期都没有。”
“这算什么,”又一个声音加入,“宫中刘昭仪的母亲前日入宫请安,回来说昭仪透露,陛下近日似对某位王爷的奏请格外宽容...好像是北边那位,具体不便明说。”
这些话语,如同散落的珍珠,看似无关紧要,甚至琐碎。但苏婉却能凭借其敏锐的直觉和对其背后家族关系、官场动态的了解,将这些碎片巧妙地串联、提炼。某位都督的烦躁闭门,可能与即将到来的军中清洗有关;北方来的神秘客人,或许关联着边镇或藩王的动态;闲差突然变忙,可能是人员调动的前兆;皇帝对某王爷的宽容,或许暗示着某种政治风向的转变。
赏花宴进行到一半,许侍郎夫人邀请众女眷到花厅用茶点。席间,话题自然转到了近日京中的热门话题——太子的病情。
“听说太子殿下已大好,真是社稷之福啊。”一位夫人感慨道。
“是啊,东宫那位孙娘娘前日还召见了家姐,说殿下已能下床行走,精神也好了许多。”接话的是京营一位都督的夫人,“不过听说御医嘱咐还需静养数月,朝政之事暂时还是由陛下亲自处理。”
苏婉低头小口品着茶,心中却快速分析:太子妃孙氏召见武将家眷,是常规的安抚之举,还是有意拉拢军方支持?太子病情刚有起色,东宫就开始有所行动,这背后的意味值得深思。而皇上继续亲自理政,是否意味着对太子康复后的执政能力有所保留?抑或是在防范某些势力借太子病重之机兴风作浪?
茶点过后,众人三三两两在园中散步。苏婉故意放慢脚步,与几位地位相当、同样不太引人注目的官员家眷走在一起。这些夫人往往更愿意分享一些真知灼见,因为她们和自己一样,处于权力边缘,观察反而更为清醒。
“近日市面上来了批辽东的人参,品相极好,价格却比往年低了三成。”一位夫人看似无意地说道,“听说是燕王府的商队带来的,数量很大呢。”
苏婉心中一动,辽东人参历来是贵重药材,燕王府大量低价投放市场,是在筹集资金,还是在收买人心?她微笑着接话:“确是怪事,不过对我们倒是好事,正可买些给家人补身。”
另一位夫人轻声道:“我家老爷说,近日北边来的军报特别多,兵部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灭。”
这些零散的信息在苏婉脑海中逐渐拼接。她想起林霄此前提醒要特别注意燕王动向,如今看来,朱棣的确在积极活动。而朝中对此似乎态度暧昧,既警惕又纵容,这种矛盾背后定有深意。
宴会结束后,苏婉婉拒了李氏同乘马车的邀请,独自坐上自家那辆略显陈旧的青幔小车。车厢内,她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将今日所得信息一一梳理、分类。
回府后,她直接进入书房,铺纸研墨,却并不急于下笔。她需要以一种只有林霄能看懂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加密传递。经过多次实践,他们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加密方法——表面看是寻常的家信或诗词抄本,实则通过特定的字符置换、标点位置和看似随意的涂抹来传递真实信息。
“春日赏花,见牡丹盛开,许家园中群芳争艳。唯缺姚黄魏紫,闻已被移往北园...”苏婉笔下流畅,表面是在描述赏花见闻,实则暗示清流聚会中缺少军方代表,且有动向表明注意力转向北方(可能指燕王)。
“王夫人忧其夫夜值兵部,张府有北客至,赵家弟忽有外差...”她继续写道,将这些信息以家长里短的方式穿插在字里行间。在提及“北客”时,她故意将“北”字写得稍大,且在信纸边缘留下一个墨点,这是他们约定的重要标记。
最后,她加上自己对形势的分析:“观群芳动向,似有山雨欲来之势。牡丹虽好,恐非久安之兆。望君珍重,慎独行事。” 这里的“牡丹”暗指太子,表达了对太子地位可能不稳固的担忧。
写完这封看似寻常的家信,苏婉轻轻吹干墨迹,装入信封。她唤来老仆苏全,吩咐道:“全伯,明日将这封信连同我抄录的这本《诗经》一并送去林府,交予林公子。就说我感谢他前日送来的药材,特抄经书一卷以表谢意。”
苏全会意点头,他虽不知具体内容,但知自家小姐与林公子之间有重要信件往来,每次都谨慎万分。老仆低声道:“小姐放心,老朽晓得轻重。今日市井间有传言,说几个边境将领的家眷近日悄悄进京,住在城西的客栈里,行踪诡秘。”
苏婉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全伯,这个消息很重要。以后市井间的传言,无论大小,都留心记下告诉我。”
这些“软性情报”不涉及具体核心机密,却充满了暗示性和前瞻性。苏婉会将这些信息仔细梳理,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或许是一次“赠送”的寻常书籍中夹带的加密便条,或许是通过绝对心腹的老仆的口头传递),悄然送达林霄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