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早春。
护城河的冰层边缘虽有了些许消融的痕迹,但河水依旧冰冷刺骨,映照着灰蒙蒙的天空,不见半分暖意。枯柳枝头挣扎出的零星鹅黄嫩芽,在持续不断的北风里瑟瑟发抖,非但没能带来生机,反而更衬出这帝都深入骨髓的萧索与压抑。蓝玉案的血色似乎已被时光冲刷得淡了些许,菜市口的青石板恢复了往日的颜色,但那种无形的、渗透进砖缝瓦砾间的恐惧,却如同附骨之疽,愈发深沉地沁入每个人的骨髓里,无声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肌理与脉搏。
朝堂之上,表面维持着一种诡异的平静。每日的朝会依旧准时举行,官员们按品秩鱼贯而入,山呼万岁,奏报政务,一切仿佛井然有序。然而,在这看似规整的流程之下,涌动着的是足以溺毙人心的死寂与暗流。奏对之声刻板而干涩,如同念诵着与自己无关的经文,每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的斟酌,生怕任何一个不经意的词汇,会触动那高踞御座之上、愈发沉默也愈发令人捉摸不透的帝王那根敏感而暴戾的神经。
官员们下朝后匆匆离去,尽量避免任何非必要的寒暄与交集,昔日同年故旧之间的诗酒唱和早已绝迹,连眼神交汇都充满了警惕与疏离,整个帝国的官僚系统,仿佛一架被抽走了润滑油的庞大机器,在一种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中,僵硬而艰涩地运转着。
在这片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中心,东宫,无疑成为了牵动所有敏感神经的风暴眼。太子朱标的病情,在经过林霄那番险之又险、借助玄学外衣传递的支持性护理理念的微弱干预后,虽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好转,更没有脱离险境,但那些细微的变化——“寐渐沉”、“痰音稍利”、“焦躁稍减”——如同在无尽黑暗中投入的一颗微小石子,虽未能照亮前路,却真切地激起了些许涟漪,带来了一种濒死挣扎中极其珍贵的、短暂的稳定期。
这种稳定,脆弱得如同蛛网,却足以让深陷绝望的人们死死抓住,视为一线生机。
太医院的大国手们依旧束手无策,他们的药方换了一剂又一剂,却始终无法扭转乾坤,只能在皇帝日益焦躁暴戾的注视下,硬着头皮勉力维持。但也正因这微弱的“稳定”,使得那种山雨欲来、即刻倾覆的极致恐慌,稍稍缓解了半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煎熬的、等待最终审判的漫长折磨。宫中的气氛依旧凝重得能拧出水来,但至少,不再是那种即刻就要爆炸的临界状态。
然而,这种表面的、脆弱的平静,对于身处漩涡之外却心系其中的林霄而言,带来的并非安心,而是更深的不安与焦虑。太子病情的暂时稳住,固然是好事,但这意味着东宫乃至整个朝堂的注意力,可能会从“抢救”本身,稍稍转向其他方向。而任何方向的转移,在眼下这敏感至极的时刻,都可能带来新的、不可预测的风险。
病情稳住,只是暂时喘息。老朱的耐心是有限的,太医院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一旦这脆弱的平衡被打破,接下来的反弹恐怕会更加猛烈。而且…陛下会不会因为太子病重,而加快某些…清算的步伐?为未来铺路? 这个念头让林霄不寒而栗。
他深知,朱元璋的思维模式绝不能以常理度之。在确保继承人地位稳固的前提下,这位开国皇帝很可能会利用这段“稳定期”,更加雷厉风行地铲除一切他认为可能对继承人构成威胁的势力。蓝玉案是过去了,但谁能保证没有下一个“蓝玉案”?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那些在蓝玉案中侥幸存活但已被标记的勋贵子弟?甚至…是朝中某些势力过大的文官集团?
这种对未知风险的巨大忧虑,如同阴云般笼罩着林霄。他知道自己必须获取更多、更深入的信息,不能仅仅依靠官方那些经过层层过滤、语焉不详的邸报和流言。他需要一双能够深入宫闱深处、洞察真正核心动向的“眼睛”。
而这双“眼睛”,无疑就是苏婉。
这一日,午后,天色依旧阴沉。一名苏府的老仆悄无声息地来到翰林院,寻到林霄,递上一本看似寻常的《女则》注释本,低声道:“林典簿,我家小姐近日习读此书,见其中有几处注解似与常见版本有异,听闻典簿于经学颇有钻研,特命老奴送来,请典簿闲暇时代为参详一二,看看是否刊刻有误。”
理由冠冕堂皇,合乎情理。林霄神色如常地接过书,道了谢,仿佛这只是寻常的学术请教。待老仆离去,他回到自己的值房,掩上门,指尖迅速而精准地翻过书页。很快,他在几处看似无关紧要的批注旁,发现了那些细微的、只有他们二人才懂的标记——某个字的笔画刻意拉长,另一处的墨迹有不易察觉的晕染,还有一页的页脚有极淡的指甲划痕。
他取出一张白纸,对照着密码本,迅速将密文破译出来。信息比以往稍长,显然苏婉此次获取的情报分量不轻:
“‘兰室’(东宫)近日确稍安,然‘匠’(太医)言乃‘回光返照’之象,根基已朽,油尽灯枯,恐非长久之计。‘老匠头’(朱元璋)焦虑日盛,喜怒无常,近日频召‘工具箱’(锦衣卫)首领密议至深夜,所议之事不明,然闻涉及‘北边木材’(北方藩王)及‘库房旧账’(勋贵旧案)。‘少东家’(朱标)时有清醒,曾问及‘各地年景’,尤关注‘燕赵’、‘秦晋’之地。偶有老宫人私语,言‘老匠头’曾于暖阁独坐,对‘少东家’幼时衣物垂泪,然旋即便厉声处置一失仪宦官,手段酷烈。宫内暗流激荡,各房‘管事’(后宫妃嫔、宦官派系)皆有动作,似在观望押宝。妾近日或需借‘入宫请安’之机,再探虚实。风急浪高,望君珍重,静候佳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