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句句,如同冰锥,刺入林霄的心头。
“回光返照”…太医院内部竟已做出如此悲观的判断!这意味着朱标的生命可能真的进入了倒计时。而朱元璋的反应——焦虑、密议、关注藩王和旧案、时而流露脆弱旋即以更暴戾的方式掩饰——这完全符合他对这位帝王性格的认知!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表明朱元璋在巨大的丧子之痛与对江山未来的极度忧虑交织下,很可能正在酝酿新一轮、或许更加残酷的清洗!而朱标在清醒时询问“燕赵”、“秦晋”之地,这分明是在关心北疆防务和几位实力强大的塞王叔父的动向,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担忧?
苏婉的信息,如同一幅精准的素描,将深宫之中那隐藏在最深处的惊涛骇浪,清晰地勾勒了出来。这远比任何公开的诏令或流言都更加致命,也更加真实。
果然…最坏的情况正在逼近。朱标时日无多,老朱已经开始为后事做准备了。而他的准备,必然是血淋淋的。北边的藩王…尤其是燕王…恐怕要成为下一个目标了?还有那些在蓝玉案中侥幸残存的势力…都难逃毒手。这局面,简直是一触即发!
巨大的危机感让林霄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他知道,自己必须根据这些情报,提前做出应对。琼州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快,隐蔽性必须提到最高级别;在京城的潜伏需要更加深入,任何可能引起注意的举动都必须停止;与苏婉的联系需要更加谨慎,绝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同时,他也为苏婉的安危感到深深的忧虑。“入宫请安”…这意味着她要亲自踏入那龙潭虎穴,去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这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他必须回复,既要表达收到情报的重要性,更要叮嘱她万千小心。他沉吟片刻,铺纸研墨,用密文写下回信:
“信已悉,惊心动魄,如临深渊。‘兰室’之况,料想之中,然闻之仍恻然。‘老匠头’之动向,乃重中之重,君所探之讯,价值连城,然切记,‘入宫’之事,险逾雷霆,非万不得已,不可轻动。一切以自身安危为第一要旨,探听之事,可缓则缓,可止则止。京城有我,万事谨慎。盼安。”
他将回信加密在一幅临摹《兰亭序》的习字中,同样通过苏府的老仆悄然送回。整个传递过程,无声无息,如同深水下的暗流。
就在林霄焦灼地等待着苏婉下一步消息的同时,苏婉也确实在精心筹划着那次危险的“深宫探秘”。她深知此次行动的重要性,也明了其巨大的风险。她不能贸然行事,必须找到一个最自然、最不易引人怀疑的契机。
机会很快来临。宫中一位与苏家略有渊源、且素来对苏婉颇有几分怜惜之情的太妃,即将举办一场小型的生辰祈福法事。这类活动规模不大,参与的多是些宗室女眷和与太妃交好的诰命夫人,气氛相对缓和,正是打探消息而又不至于过于引人注目的好时机。
苏婉通过母亲昔日的手帕交,一位时常出入宫闱的郡王妃,巧妙地将自己希望入宫向太妃请安、并借此为病中的太子殿下祈福的意愿传递了进去,唯愿借此良机,为君父祈福,聊表忠心。很快,宫里便传来了准予入宫的消息。
太妃所居的宫殿位置相对僻静,法事的气氛也确实如她所料,庄重而略带肃穆,但并无太多紧张感。她依礼向太妃叩拜祝寿,献上早已备好的、一份心诚却不贵重的寿礼——一本她亲手抄录、装帧精美的佛经。太妃见她举止得体,言语温婉,又念及她家中境况,不免生出几分怜惜,拉着她的手说了好些宽慰的话。
苏婉耐心应对,言辞恳切,感激涕零,将一个懂事又带着些许楚楚可怜形象的少女扮演得恰到好处。她并不急于打探,而是耐心等待着时机。
法事间隙,女眷们三三两两在偏殿用茶点休息。苏婉安静地坐在角落,看似在聆听几位年长夫人闲聊,实则耳听八方,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交谈。
她听到一位郡王夫人低声对同伴抱怨:“…如今这宫里,真是没法待了。前儿个我们爷不当值,想进宫给我请个安,愣是在宫门外被盘查了半个时辰,差点没让进去…说是非常时期,要严防宵小。” 同伴低声附和:“谁说不是呢,如今走到哪儿都觉得有眼睛盯着,连说句话都得掂量再三。”
另一位夫人则忧心忡忡地提到:“听说太子殿下那边…唉,真是天不佑我大明啊。太医院那几个老头子,头发都快掉光了,也没见有什么起色…陛下这几日心情极坏,前儿个还发落了好几个伺候不经心的宫人,真是…”
这些信息琐碎,但印证了苏婉之前的判断——宫中戒备极其森严,皇帝情绪极不稳定,太子病情依旧不容乐观。
真正的突破,来自一位看似不起眼的老嬷嬷。她是太妃身边伺候多年的老人,头发花白,面容慈祥,但眼神却透着历经风霜的清明。苏婉在向太妃献上佛经时,曾不经意地提及自己抄经时心有所感,觉得经文中的“慈悲”、“静养”之道,或与调养身心有益。当时太妃未置可否,但这老嬷嬷却似乎听进了心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