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正是此意!”林霄连忙答道,“此法既可避免饥民坐食赈粮,滋生怠惰,又能兴修水利,坚固城防,实为一举两得。前宋范文正公守杭时,便曾行之有效。我朝洪武初年,似亦有地方官员于灾后募民修路筑基之例,载于地方志中。”他赶紧引经据典,证明这不是自己的发明。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忽然问道:“若今岁淮西之灾,依卿之见,当以何者为先?严查仓储?还是即刻募工修河?”
又一个陷阱!这是在考验他处理实际问题的优先级判断!
林霄谨慎回答:“微臣愚见,此二者或可并行不悖,但需分缓急。当务之急,应是确保现有赈济渠道畅通,使饥民得食,以防生变。可派得力干员,持陛下严旨,驰赴灾区,一面监督放赈,一面核查仓储虚实。待灾情稍稳,民心得安,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以工代赈之项目,如疏浚淮河支流、加固堤防等,既可安置青壮流民,又可除水患,利将来。若仓促兴工,恐赈济未周,反扰民生。”
他采取了稳妥的“分步走”策略,强调“稳”字当头,符合朱元璋求稳的心态。
朱元璋听完,未置可否,又追问了一句:“卿于典籍中,可曾见过,有何耐旱高产之作物,适于北方旱地种植?”
林霄心中一动,这是个机会,可以小心翼翼地为未来可能引入新作物埋下伏笔,但绝不能显得未卜先知。他立刻答道:“回陛下,微臣于前元农书、乃至一些西域传入的杂记中,曾见提及有种曰‘黍’,或海外传来之‘番薯’等物,据说耐瘠薄,产量尚可。然皆语焉不详,且是否适于我朝风土,尚未可知。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当由司农寺慎重试种,确认无误后,方可推广。微臣只是于故纸堆中偶见,不敢妄断。”
他将信息源推给“前元农书”、“西域杂记”、“海外传闻”,强调自己只是转述古籍,且态度谨慎。
朱元璋再次沉默,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林霄的背上,似乎要将他彻底看穿。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语气中似乎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思索?
“看来卿于故纸堆中,倒也并非全无所得。起身吧。”
“微臣……微臣谢陛下隆恩!”林霄如蒙大赦,又重重磕了一个头,这才颤抖着站起身,垂首躬身,依旧不敢抬头。
“退下吧。”朱元璋挥了挥手,语气淡漠。
“微臣……微臣告退!”林霄一步步倒退着出了武英殿。
李彬不知何时又出现在他身边,依旧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淡淡道:“林修撰,陛下有旨,念你今日备询有所贡献,赐宫纱两匹,新茶一斤,冰镇瓜果一份,已送翰林院。你好自为之。”
“微臣……谢主隆恩!”林霄再次躬身行礼,声音依旧带着颤音。
看着李彬远去的背影,皇帝最后那句话——“倒也并非全无所得”——是认可?还是依旧保留看法?这次的赏赐比上次更厚,是奖赏?还是进一步的安抚和……监视?
圣心似海,深不可测。他深吸一口燥热的空气,整理了一下衣冠,迈着依旧有些虚浮的步伐,向着翰林院的方向走去。
脸上,重新挂起了那副因接连“面圣”而激动不安、又带着几分惶恐后怕的表情。
他知道,这场关于民生的问策暂时过去了。但皇帝对他的“兴趣”,似乎并未减弱。这究竟是福是祸?
回到翰林院,在同僚们更加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林霄默默收下了赏赐,表现得受宠若惊又忐忑不安。然后,他再次坐回那张堆满故纸的书案前,拿起了笔。
笔尖蘸饱了墨,落在稿纸上,开始继续校勘那些关于预备仓的枯燥档案。
喜欢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