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事。”苏婉摇摇头,示意他在亭中的石凳上坐下,石桌上早已备好了一壶清茶,两只素瓷茶杯。“倒是你,朝堂之上……我听闻时,心都揪紧了。”她一边为他斟茶,一边说道,语气中带着后怕。
林霄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瓷壁传来的温热,心中也是一暖。他将那日朝堂发生的经过,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包括朱元璋如何突然点名,他如何应对,以及最终获得编纂“食货志”部分职责的任命。
苏婉凝神静听,秀眉微蹙,直到林霄讲完,她才缓缓放下茶壶,沉吟道:“陛下此举……用意极深。表面是嘉奖你的‘切中时弊’,实则是一石三鸟。”
“哦?婉儿请细说。”林霄正色道。
“其一,自然是考校你的真才实学,看你是否只是纸上谈兵,还是确有实务之才。‘食货志’涉及钱粮赋税,乃国之根本,让你参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便知。”
林霄点头:“这点我亦有预料。”
“其二,”苏婉眸中闪过一丝锐利,“便是借此将你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你此前虽因编书稍有微名,但终究隐于典籍库中。如今陛下亲自点名,让你负责要务,等于将你从暗处推到了明处。以往你或许还能有些许暗中动作,今后只怕难上加难。陛下这是要……牢牢看住你。”
林霄心中一寒,苏婉的分析与他最深的隐忧不谋而合。皇帝的“赏识”,本身就是最坚固的囚笼。
“那其三呢?”
“其三……”苏婉压低了声音,“或许与东宫有关。你前番刚与太子殿下议过藩王策,虽内容隐秘,但陛下未必毫无察觉。如今让你转而负责‘食货’,或许有隔断你与东宫在‘政略’上继续深交的意味,将你的作用限定在‘技术性’的编书事务上。同时,这也是对太子殿下的一种……微妙提醒。”
林霄默然。苏婉对帝王心术的洞察,总是如此精准而深刻,让他这个穿越者都自愧不如。这番分析,彻底廓清了他眼前的迷雾。
“如此说来,这‘食货志’的编纂,竟是步步杀机。”林霄苦笑道。
“是危机,也是转机。”苏婉语气坚定,“霄郎,既然避无可避,不如迎难而上。陛下要看你是否有实务之才,你便展现给他看。但这‘展现’,须有讲究。”
“愿闻其详。”林霄知道,苏婉必有良策。
“你的奏对,核心在于‘切中时弊’与‘细节制胜’。”苏婉思路清晰,显然已深思熟虑,“此次编纂‘食货志’,你亦当秉承此道。尤其可借陛下关注淮西赈灾之机,在‘荒政’部分大做文章,将你的思路深化、细化,落到实处。”
她端起茶杯,轻啜一口,继续道:“譬如,你朝堂上所言的‘严旨核查’、‘明定章程’,便可结合历代成功案例,详细阐述巡按御史该如何遴选、如何暗访、核查的重点环节有哪些、如何防止官员欺瞒。对于‘明定章程’,更可细化到赈济粮米的发放标准、登记造册的格式、防止冒领的查验手段,甚至……可以考虑绘制简单的流程图。”
“流程图?”林霄眼睛一亮,这确实是超越时代的“细节”体现。
“对,”苏婉点头,“你可借鉴《营造法式》中的图样,将复杂的发放流程,用直观的图示表达,一目了然,这正体现了‘细节’和‘实用’。”
林霄大为佩服,苏婉的思维总是能打破常规。
“此外,”苏婉放下茶杯,目光中带着一丝女性的细腻,“你提出的方略,多从朝廷、官吏角度出发,虽周全,却略显冰冷。或可补充一些……从灾民角度考虑的细节。”
“灾民角度?”林霄若有所思。
“嗯。”苏婉道,“譬如,粥厂施粥,粥的稠稀标准为何?过稀不足以活命,过稠则易被克扣。可否规定‘插筷不倒’为度?发放衣物,如何保证妇孺能得到合体保暖的,而非全是破旧不堪的?灾后疫病防治,除了派医给药,是否可强调清理人居环境,焚烧秽物,饮用开水?这些看似微末小事,却直接关乎生死,最能体现‘仁政’落到实处。你若在编书时,于严谨的典章制度之外,适当加入这些充满‘人味儿’的细节描述,不仅能使内容更为丰满,也更能彰显编纂者的仁心与务实,契合陛下当下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妙啊!”林霄忍不住击节赞叹,“婉儿,你真是我的女诸葛!这些细节,正是我所欠缺的!”朝廷大员和饱学宿儒,或许精通典章制度,但往往缺乏这种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细腻体察。苏婉的建议,无疑能让他的编纂工作脱颖而出,而且姿态极其正确。
“还有,”苏婉见林霄领会,微微一笑,继续道,“你可借此机会,系统整理历代关于漕运、水利、农具改良、乃至边疆屯田的有效措施。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却极为实用的土法,如江南的龙骨水车,北方的代田法,乃至一些应对特定灾害的民间智慧。这些内容,既安全,又能展现你的博学与务实,更重要的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