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文件正式生效的第二天,我早早来到乡党政办报到。推开办公室门时,阳光正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尘埃在光柱里跳舞。办公室主任周明远已经坐在办公桌前批阅文件,见我进来,他放下钢笔笑着招手:“李干事来得挺早,正好我给你讲讲乡里的基本情况,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他从文件柜里取出一本蓝色封面的《青石乡乡情概览》,封面上印着乡里的航拍图,新修的水泥路在图上像条白色的细线。“青石乡共有 12 个行政村,53 个自然村,像你们李家坳这样的革命老区村有 3 个。” 周主任指着地图上的红点,“全乡总面积 18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2 万亩,其中旱地占八成,水田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溪地区。”
我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李家坳一样的村庄,是成千上万等待发展的土地。“咱们乡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谷子等耐旱作物,去年粮食总产量 1.8 万吨,人均年收入 8600 元。” 周主任翻到经济数据页,“不过各村发展不平衡,你们李家坳因为修通了路,去年人均收入比前年增长了近三成,这在全乡都是少有的。”
提到李家坳,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周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你在李家坳的成绩大家都看在眼里,谷书记特意交代,让你尽快熟悉全乡情况,把李家坳的经验推广开来。” 他递给我一份全乡行政村名单,上面详细标注着各村的人口、耕地和主要产业,“你先熟悉这些基础数据,下午带你去各办公室转转,认识下同事。”
整个上午,我都在埋头研究乡情资料。原来青石乡不仅有像李家坳这样的老区村,还有以苹果种植闻名的红果村,以手工编织为特色的柳溪村,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期盼。我在笔记本上画下简易地图,标注出各村的位置和特色,心里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
下午刚上班,周主任就带我开始了 “认门” 之旅。党政办位于二楼东侧,隔壁是组织办,里面坐着两位大姐正在整理党员档案。“这是李泽岚,新来的干事,以后大家多指导。” 周主任介绍道。组织委员王姐热情地起身握手:“早听说过你,李家坳修路打井的事办得漂亮,欢迎加入咱们大家庭。”
顺着走廊往西走,依次是宣传办、综治办、农业农村办等部门。每个办公室都窗明几净,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空气中弥漫着忙碌而有序的气息。走到农业农村办时,主任老张正对着一份土壤检测报告发愁,见我们进来,他举着报告叹气:“北部几个村的土壤墒情不好,开春种土豆怕是有难度。”
“张主任,我们李家坳去年打了深井,用水灌溉后土壤情况好多了。” 我忍不住插话,“或许可以在这几个村推广打井灌溉的做法。” 老张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你有经验,改天得好好请教你。” 周主任在旁边笑着说:“这就是让你熟悉情况的目的,互相学习才能把工作做好。”
回到党政办,周主任详细介绍了办公室的人员配备。“咱们党政办共有 8 名工作人员,我任主任,负责全面工作;老王是副主任,主要分管后勤和会务;还有 3 名干事负责文字材料,2 名同志负责档案管理和接待,你来了之后主要协助老王处理日常事务和信息报送。” 他指着办公室的工位,“你的位置靠窗,采光好,方便看文件。”
我看着自己的办公桌,崭新的文件夹上贴着 “工作记录”“待办事项” 等标签,笔筒里插着几支崭新的钢笔。隔壁工位的老王笑着递来一杯热茶:“小李别紧张,咱们办公室氛围好,有啥不懂的尽管问。党政办事情杂,要细心耐心,慢慢就上手了。” 他头发花白,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老乡镇。
接下来的几天,我开始系统学习党政办的工作流程。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岗,打扫办公室卫生,烧好热水;然后整理当天的文件,分送到各领导办公室;上午跟着周主任参加各种会议,认真记录会议纪要;下午处理信息报送和群众来访,晚上则留在办公室学习政策文件和乡情资料。
有天下午,一位来自红果村的村民找到办公室,反映村里的苹果滞销问题。“去年苹果丰收,可路不好走,收购商不愿意来,一斤才卖一块五,连本钱都收不回。” 村民急得满头大汗,手里的苹果样品因为焦虑被捏得变了形。我想起李家坳修路后的变化,心里有了主意:“大叔您别急,我帮您查下红果村的路况,看看能不能申请修路项目。”
我翻出全乡道路规划图,发现红果村的主路还是砂石路,坑洼不平。周主任路过看到,凑过来说:“红果村的路也是老大难问题,去年就想修,因为资金问题搁置了。你可以写份调研报告,把修路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分析清楚,说不定能争取到县里的扶持资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