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的青石乡,寒风裹着细雪落在种薯库的银灰色屋顶上,却没冻住乡党委大院里的热闹——“青石薯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牌子刚挂了半个月,办公室里就堆起了厚厚的订单和农户入股申请,小马穿着刚熨烫的深蓝色西装,正对着账本跟财务人员核对分红数据,胸前的工作牌上“董事长”三个字,让这个刚满26岁的年轻人,多了几分沉稳。
“小马,把今年的种薯繁育成本和明年的扩种计划整理好,下午谷书记要过来考察,得让他看到咱们公司的实底。”李泽岚推开门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产业发展总结》,“尤其是农户入股的数据,比如多少户参与、亩均增收多少、分红金额多少,都要列得清清楚楚,让谷书记知道,咱们这公司不是摆样子,是真帮老乡干事。”
小马连忙放下账本,接过总结仔细看:“李乡长您放心,我昨天跟老周核对过了,今年一共128户农户入股,总种植面积5200亩,亩均产薯3200公斤,比去年没种脱毒种薯时多收800公斤,按市场价算,老乡们亩均增收1600块,年底分红最多的王大爷拿了5800块,最少的也有1200块。”
“数据要记牢,谷书记要是问起来,得答得流利。”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初让你当董事长,就是看中你细心、能扛事。这半个月你没白忙,公司的账算得清楚,老乡们的疑问也解答得明白,赵书记都跟我夸你‘年轻人能挑大梁’。”
小马的脸微微发红,又有些紧张:“我怕干不好,毕竟以前没接触过企业管理,要是谷书记问得深了,我怕答不上来。”
“别怕,有我和赵书记在。”李泽岚笑着说,“谷书记过来,是看咱们的产业成果,更是看老乡们的日子有没有变好。你就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跟他说,比如王大爷怎么扩种、陈教授怎么教技术、老乡们拿到分红时有多高兴,这些真实的事,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下午两点,谷书记的车准时驶进乡党委大院。他穿着深黑色大衣,下车后没先去办公室,而是直接走向种薯库——远远看到银灰色的种薯库立在山坡上,他就笑着对身边的县农委张主任说:“之前听泽岚汇报说要建种薯库,我还担心他们搞‘面子工程’,现在一看,这规模、这标准,确实是为产业长远考虑的。”
李泽岚和赵书记连忙迎上去,赵书记递上安全帽:“谷书记,种薯库里刚调完温,里面存着120万公斤特级种薯,您要不要进去看看?”
“要去,必须去!”谷书记戴上安全帽,跟着李泽岚走进种薯库。看到货架上整齐码放的蓝色麻袋,他随手解开一袋,拿起一颗种薯,在手里掂了掂:“这薯种长得匀称,表皮也光滑,比我去年在邻县看到的种薯品质还好。陈教授在吗?得跟他聊聊育种技术。”
“陈教授在组培中心给技术人员上课,我这就打电话让他过来。”小马连忙掏出手机,心里的紧张少了几分——谷书记关注的是种薯品质和技术,这些都是他烂熟于心的内容。
等陈教授赶来时,谷书记正站在监控屏幕前,听李泽岚介绍种薯库的温控系统。“谷书记,这是陈教授,省农科院退休的马铃薯育种专家,咱们公司的技术总顾问。”李泽岚介绍道。
陈教授握着谷书记的手,递上一份《种薯品质检测报告》:“谷书记,咱们的脱毒种薯,经过三次检测,病毒感染率为零,芽眼活性98%以上,明年下种后,只要管理到位,亩均产量能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淀粉含量18%—20%,不管是鲜食还是深加工,都合适。”
谷书记接过报告,翻了几页,又问:“农户们接受度怎么样?有没有人不愿意按技术标准种?”
“没人不愿意!”没等李泽岚开口,小马就接过话头,“今年免费发种薯时,老乡们都抢着登记,王家村的王建国还带动5户贫困户一起种。现在老乡们都知道,按公司标准种,不仅产量高,还能分红,上个月分红大会,王大爷还说‘以后要跟着公司种一辈子土豆’!”
谷书记听得笑了起来:“好!好!企业办得好不好,要看老乡认不认可。泽岚,你们搞的‘乡集体+农户+技术团队’模式,很有想法——乡集体牵头定方向,农户入股当主人,技术团队保驾护航,既解决了种薯质量问题,又绑定了农户利益,这才是乡村产业该有的样子!”
走出种薯库,谷书记又去了组培中心。看到实验室里整齐的组培苗、检测室里的专业设备,还有墙上贴着的《技术操作规范》,他对身边的市县干部说:“青石乡的产业,不是‘拍脑袋’搞的,是从种薯繁育到储存销售,全链条都考虑到了。以后各县区要多来青石乡学习,把这种‘实打实干产业、真心真意帮农’的劲头学回去!”
随后的座谈会上,李泽岚详细汇报了公司的运营情况、未来规划,还提出了“明年扩种到8000亩、建设马铃薯粉条加工厂、申请‘青石马铃薯’地理标志”的想法。谷书记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还在笔记本上记着:“扩种的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户意愿,不能强推;加工厂的环保设备要到位,不能污染环境;地理标志申请,县农委要主动对接,帮青石乡把牌子拿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