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阳光穿透云层落在舷梯上。李泽岚提着装满资料的行李箱走下飞机,指尖还留着笔记本纸张的温度——箱子里,除了辛普劳的技术手册、生产线照片、合作意向草案,还有他密密麻麻记了40多页的学习笔记,每一页都标注着“可落地青石乡”的重点。
“终于回来了!”苏晴跟在他身后,相机里存满了考察素材,“这十几天的考察,比我跑半年基层采访收获还大,辛普劳的技术和模式,真能给青石乡的产业帮上大忙。”
李泽岚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城区轮廓,心里满是急切:“得赶紧回宜都,把考察情况跟谷书记、赵书记汇报,尤其是辛普劳同意再访青石的事,得提前准备接待,让他们看到咱们的诚意和实力。”
两人没在北京多停留,当天就坐汽车赶回宜都县。刚到县委大院,李泽岚就直奔谷书记办公室。谷书记看到他手里的资料袋,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泽岚,快坐!辛普劳那边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学到真东西?”
“谷书记,这次真是满载而归!”李泽岚掏出笔记本,翻到重点标注页,“辛普劳的组培苗标准化流程、病毒快速检测技术、深加工零损耗模式,我都记下来了,还拿到了他们的技术手册;更重要的是,马克副总裁已经口头同意,下个月派团队来青石乡实地考察,洽谈具体合作!”
他把辛普劳的资料和自己整理的《考察成果转化方案》递过去:“我打算先把组培中心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起来,再引进一台病毒快速检测仪,这些技术咱们现在就能落地;等辛普劳团队来了,再跟他们谈原料供应、技术合作,甚至是深加工园区的设备升级。”
谷书记翻着方案,眼里满是赞许:“你想得很周全!辛普劳能愿意来,说明他们认可青石乡的产业基础。县里会全力支持,你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不管是资金、政策,还是部门协调,县委都给你开绿灯!”
当天傍晚,李泽岚赶回青石乡。赵书记、小马、陈教授早已在乡党委大院等着他,桌上摆着刚泡好的热茶。“李乡长,你可算回来了!老乡们都问,去美国学没学到‘种土豆的好法子’呢!”赵书记笑着递过一杯茶。
李泽岚喝了口茶,打开笔记本,把考察见闻一五一十地讲给大家听:“辛普劳的种薯培育,从茎尖剥离到采收,每一步都有标准;深加工车间全自动化,每小时能加工20吨马铃薯,损耗率还不到3%;他们跟农户的合作,有保底价、有灾害补贴,老乡们一点都不用愁销路……”
陈教授听到“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立刻来了精神:“泽岚,你说的那台检测仪,操作难不难?能不能帮咱们培训技术人员?要是能引进,咱们组培中心的检测效率能提高好几倍!”
“汤姆总监已经答应,等他们来考察时,派技术人员给咱们做培训,还会帮咱们调试设备。”李泽岚笑着说,“我还跟马克提了,想让辛普劳帮咱们把种薯品质对标国际标准,要是能通过他们的认证,以后咱们的种薯不仅能卖给国内企业,还能出口!”
小马则更关心合作后的市场:“李乡长,要是辛普劳愿意收咱们的种薯,明年咱们是不是能再多扩种点?老乡们都等着入股呢!”
“扩种是肯定的,但得等辛普劳考察完,确定了合作规模再说。”李泽岚点点头,“接下来这一个月,咱们得把准备工作做扎实:老周负责整理种薯田的标准化种植记录,每块田的品种、产量、检测结果都要列清楚;小马负责完善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农户入股数据,让辛普劳看到咱们的运营实力;陈教授负责调试组培中心的设备,确保考察时能展示最好的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青石乡进入了“备战”状态。组培中心里,技术人员忙着整理检测数据,给每一批组培苗贴上临时标签,为二维码追溯系统做准备;种薯田里,老周带着农技员,给每块田插上“标准化种植示范牌”,标注品种、播种时间、管理责任人;深加工园区的工地上,工人加班加点赶工,争取在辛普劳考察前,把厂房的钢架结构立起来。
苏晴也没闲着,她一边整理考察素材,撰写《赴美考察手记》,在报纸上连载,让更多人了解辛普劳的先进经验和青石乡的产业潜力;一边帮李泽岚完善《辛普劳考察接待方案》,从考察路线、座谈议题,到农户代表的选择,都一一细化——她特意建议邀请王大爷作为农户代表,“王大爷种薯经验丰富,又会说话,能让辛普劳的人感受到老乡们的真诚和积极性”。
4月5日,李泽岚收到了马克的邮件,里面附了辛普劳考察团队的名单和行程:4月18日抵达青石乡,为期3天,重点考察组培中心、种薯田、深加工园区,还要与农户代表座谈,洽谈合作意向。
“赵书记,辛普劳的行程定了!”李泽岚拿着邮件,快步走进赵书记办公室,“他们这次来了5个人,有技术总监、市场总监,还有法务代表,看来是真想跟咱们谈合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