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月中旬,省委党校的课程逐渐进入深水区。李泽岚每天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八点到十二点是理论课,下午要么是专题讲座,要么是小组讨论,晚上还要自学党史和政策文件,偶尔还要参加党校组织的“夜校沙龙”,听优秀基层干部分享经验。虽然忙碌,但他觉得浑身是劲,仿佛每多学一点,回青石乡干实事的底气就足一分。
这天上午的《产业经济学》课,老师是省社科院的资深研究员,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乡村产业搞不长久?要么是跟风模仿,没有特色;要么是缺乏产业链思维,只做初级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赚走。各位来自基层的学员,谁能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怎么破解这个难题?”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李泽岚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这个问题正是他在青石乡面临的困惑。薯条厂虽然现在销路稳定,但主要还是卖速冻薯条这种初级产品,利润空间有限,而且一旦市场上出现同类产品,很容易陷入价格战。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
“老师,我来说说。”李泽岚站起身,目光扫过全班同学,“我在青川县青石乡办了个薯条厂,用的是本地种薯,现在主要卖速冻薯条,虽然打开了销路,但确实像您说的,产业链短,利润薄。之前有大企业想让我们做代加工,利润被压得很低,我们拒绝了,但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延长产业链。”
老师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很好,李泽岚同志提出的问题很典型。乡村产业要想长久,必须从‘卖产品’转向‘卖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比如薯条,除了速冻薯条,还可以做薯条脆片、土豆泥粉、土豆淀粉,甚至开发土豆主题的文旅产品,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
老师打开PPT,展示了一个成功案例:“邻省有个土豆之乡,他们就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党支部负责协调土地、技术,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企业负责深加工和品牌营销,开发出了十几种土豆产品,还搞了‘土豆采摘节’,一年产值翻了五倍。关键在于,党组织要牵头搭建平台,把分散的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
李泽岚听得眼睛发亮,赶紧在笔记本上写下“产业链延伸”“三产融合”“利益共同体”几个关键词。课后,他特意留下来,向老师请教如何在青石乡落地这种模式。“第一步,要建合作社,把种薯户都组织起来,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降低成本,保证品质。第二步,引进深加工技术,建车间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第三步,结合乡村旅游,搞采摘、体验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老师耐心地讲解,“但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党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比如合作社要建党支部,企业要建党支部,让党员在各个环节带头。”
回到宿舍,李泽岚立刻把老师的建议整理成方案,还画了一张产业链图谱:从种薯种植(第一产业),到速冻薯条、土豆泥粉加工(第二产业),再到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第三产业),每个环节都标注了党员的作用。王建军路过他的书桌,看到图谱忍不住称赞:“你这思路太清晰了!我老家那边也有种土豆的,但就是没形成产业链,明年我回去也试试这个模式,说不定能帮老乡们多挣点钱。”
张劲松也凑过来看:“产业链延伸需要资金和技术,你可以争取县里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还可以跟农业院校合作,引进技术人才。党校下个月有个‘政策解读会’,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到时候你可以问问具体的扶持政策。”
李泽岚把这些建议都记下来,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都是回青石乡后能立刻用上的“干货”。
三月下旬,党校组织了第一次实践教学,目的地是省内闻名的“产业振兴示范村”——红旗村。这个村子十年前还是个贫困村,如今靠着“党建+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下车时,村口的大牌坊上写着“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路边的宣传栏里,贴满了党员带头搞种植、帮群众解决困难的照片。
接待他们的是红旗村党支部书记老郑,一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各位领导,我们红旗村能有今天,全靠党组织的引领。”老郑带着大家参观村里的葡萄园,“十年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后来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去外地考察,引进了优质葡萄品种,还成立了合作社,党员带头种葡萄,帮群众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
在葡萄园里,李泽岚看到每一片葡萄架上都挂着“党员责任田”的牌子,牌子上写着党员的名字和负责的农户。“这片是我的责任田,负责5户农户,从育苗到采摘,全程指导。”一位年轻党员笑着说,“刚开始农户不信任我们,说‘种葡萄要是卖不出去,赔了钱谁负责’,我们党员就自己先种,第一年就挣了钱,农户们才跟着种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