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个周末傍晚,北京朝阳区的一家网红西餐厅里,暖黄的灯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在木质餐桌上,空气中弥漫着牛排与红酒的混合香气。李泽岚跟着苏晴走进餐厅时,一眼就看到靠窗位置围坐着五六个人,笑语声随着晚风飘过来,与餐厅里舒缓的爵士乐交织在一起。
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浅灰色衬衫——这是苏晴上周刚给他买的,搭配深色休闲裤,虽不似周围人穿的名牌西装那般惹眼,却也干净利落。李泽岚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俊朗”,中等身高,身形挺拔,是常年在基层跑惯了田间地头练出的结实;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带着几分阳光晒过的质感;五官算不上精致,但眉眼间透着一股沉稳劲儿,尤其是一双眼睛,亮而不锐,看人时带着认真的专注,笑起来时眼角会泛起两道浅浅的纹路,透着亲和。唯一能看出“机关气息”的,是他习惯性挺直的腰板,和走路时稳健的步伐,那是在青石乡三年,天天跟着老乡们走田埂、跑合作社练出来的“踏实感”。
“小晴,这边!”靠窗位置,一个穿着宝蓝色连衣裙、戴着钻石耳钉的女人挥着手,声音清亮。她是苏晴的大学同学林薇,如今在一家外资公关公司做总监,妆容精致,指甲涂着酒红色甲油,手腕上的爱马仕手镯在灯光下闪着光。
苏晴笑着拉着李泽岚走过去,挨个介绍:“这是我先生李泽岚,刚调去农业部工作。”又转向李泽岚,指着林薇说,“这是林薇,我大学室友,公关圈的‘女强人’。”
林薇起身与李泽岚握手,指尖微凉,带着香水的味道:“泽岚哥好,早就听小晴说你在基层搞产业扶贫,厉害啊!现在愿意去农村吃苦的年轻人可不多了。”她的语气带着客气,目光却不经意地扫过李泽岚的衬衫领口,像是在判断品牌。
“都是应该做的,老乡们需要,就去做了。”李泽岚笑着回应,握手的力度适中,不卑不亢。
旁边一个穿着白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男人也跟着起身,递过来一张名片:“泽岚兄你好,我是赵宇,在投行工作,跟小晴是发小。”他的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低沉,名片上印着“某投行副总裁”的头衔,手指上戴着一枚铂金戒指,说话时习惯微微抬着下巴,透着金融圈特有的精明与优越感。
“赵总你好。”李泽岚接过名片,认真看了一眼,放进随身的口袋里——他平时很少用名片,身上只带着一个简单的皮质卡包,里面装着身份证和工作证。
苏晴继续介绍剩下的人:穿碎花裙、戴黑框眼镜,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周萌,性格文静,说话时总是轻声细语;穿运动服、留着短发,在体育总局做行政的张磊,性格爽朗,说话直来直去;还有林薇的男友,做建筑设计的吴昊,话不多,手里一直把玩着最新款的手机。
几人坐下后,林薇熟练地拿起菜单,笑着说:“今天我做东,大家随便点,这家的惠灵顿牛排和鹅肝酱特别正宗,泽岚哥第一次来,一定要尝尝。”她一边说,一边点了一瓶价格不菲的法国红酒,动作自然,显然是这里的常客。
赵宇接过话茬,看向李泽岚,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泽岚兄在农业部哪个部门?以后要是有农业相关的投资项目,说不定咱们能合作。现在乡村振兴是风口,很多农业企业都在找融资,泽岚兄要是有资源,咱们可以聊聊,保准让你‘双赢’。”他说“双赢”时,特意加重了语气,眼神里带着商人特有的算计。
李泽岚放下手中的水杯,认真回答:“我在农业产业司综合处,主要做产业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平时接触的都是基层合作社和农户,跟投资项目接触不多。不过要是有真正能带动农户增收的项目,我们倒是很乐意提供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赵宇挑了挑眉,笑着说,“泽岚兄还是太实在了,现在做项目,光有政策支持不够,得有资本运作。比如搞个农业产业园,拉几个投资人,包装一下,既能拿政府补贴,又能赚大钱,农户那点收益,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这话让李泽岚皱了皱眉,他想起青石乡的薯条厂,当初拒绝南方企业低价收购,就是为了让老乡们能多分点利润。他放下筷子,语气平和却坚定:“赵总可能不太了解基层,对农户来说,‘锦上添花’的收益,可能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是实实在在的生计。要是项目只想着资本赚钱,让农户靠边站,那就算不上真正的乡村振兴。”
赵宇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李泽岚会直接反驳,脸上掠过一丝尴尬,随即笑着打圆场:“泽岚兄是基层出来的,对农户有感情,难得难得。”说着,便转向苏晴,岔开了话题,“小晴,听说你爸最近在牵头一个区域经济规划项目?要是有合适的投资机会,可得想着兄弟我。”
苏晴笑着应下,悄悄给李泽岚夹了一块面包,用眼神示意他别较真。李泽岚会意,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看向身边的周萌,轻声问:“周萌姐在出版社做编辑,平时主要负责什么类型的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