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太康县的太阳刚升起,李泽岚就跟着调研组去了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里,局长王长顺早已等候多时,桌上摆着一沓厚厚的文件,全是近年来太康县农业补贴的相关资料。
“泽岚,张处长,你们来得正好,这些是咱们县近三年的补贴发放数据、政策文件,还有农户的反馈意见,你们先看看。”王长顺给两人倒了杯茶,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说实话,咱们县作为粮食主产区,对农业补贴这块很重视,可问题还是不少,既有政策层面的,也有执行层面的。”
李泽岚拿起一份《太康县2010年农业补贴发放情况报告》,仔细翻看着。报告显示,2010年太康县共发放农业补贴1.2亿元,涉及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地力保护补贴等6个种类,覆盖农户12万户。可在“存在问题”一栏里,赫然写着:“补贴标准偏低,难以覆盖种粮成本上涨;补贴发放不及时,平均滞后3-6个月;申请流程繁琐,农户满意度仅65%”。
“王局长,为什么补贴发放会滞后这么久?”李泽岚问道。
“主要是流程太复杂。”王长顺叹了口气,拿出一张流程图给大家看,“农户先向村委会提交申请,村委会审核公示后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审核后再报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局审核后,再报市财政局审批,最后由银行发放到农户账户。整个流程下来,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遇上材料不全、审核不通过的情况,时间更长。”
他指着流程图上的“部门审核”环节:“咱们县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人手都紧张,光审核材料就得花一个多月。而且部门之间协调难,有时候因为一个数据不一致,就得来回沟通好几次,效率太低。”
张红梅皱了皱眉:“就不能简化一下流程吗?比如减少审核环节,或者让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我们也想简化,可政策不允许啊。”王长顺苦笑着说,“农业补贴涉及财政资金,要求‘层层审核、层层把关’,生怕出问题。而且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定,很难统一。比如农业农村局要审核农户的种植面积,财政局要审核资金用途,各管一摊,很难协调。”
上午10点,调研组跟着王长顺去了太康县农业补贴服务大厅。大厅里人不多,只有几个农户在办理业务,其中一位老大娘正对着一堆表格发愁,嘴里不停地念叨:“这表格咋这么复杂,俺咋填啊?”
李泽岚走上前,看到老大娘手里拿着的是《种粮补贴申请表》,上面需要填写农户基本信息、种植面积、地块位置、作物种类等十几项内容,还需要附上土地承包合同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大娘,您别着急,我帮您填。”他接过表格,耐心地询问老大娘的信息,一点点帮她填写。
老大娘叫王秀莲,今年68岁,种了5亩小麦,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她一个人。“领导,俺眼神不好,字也认不全,每次来办补贴都得麻烦人。”她看着李泽岚,眼里满是感激,“要是能像交水电费一样,在村里就能办,那就方便多了。”
李泽岚一边帮老大娘填表,一边和她聊天,得知她去年的种粮补贴,直到今年4月份才拿到手,而当时她的小麦已经种下了,想买化肥都没钱,最后还是跟邻居借了钱才渡过难关。“补贴要是能早点发下来,俺也不用跟邻居借钱了。”王秀莲叹了口气。
从服务大厅出来,调研组又去了太康县农资市场。市场里摆满了各种化肥、农药、种子,不少农户正在挑选农资。李泽岚走到一家化肥摊位前,拿起一袋尿素问老板:“老板,这尿素多少钱一袋?”
“120块一袋,50斤装。”老板笑着说,“今年化肥涨得厉害,去年这时候才100块一袋,涨了20块。不少农户都嫌贵,买的时候都得犹豫半天。”
旁边一位正在买化肥的农户接过话茬:“可不是嘛,化肥涨了,农药也涨了,就小麦价格没咋涨,补贴也没涨,种粮越来越不划算。俺家种了10亩地,光化肥就得花240块,比去年多花400块,补贴才600块,刚够买化肥的。”
李泽岚又问了几家农资店,发现今年的农资价格普遍比去年上涨了15%-20%,而种粮补贴却没有相应调整,导致农户的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利润进一步压缩。他想起在张庄村听到的话,心里更清楚了——补贴标准跟不上成本上涨,是粮农“增收难”的核心问题之一。
下午,调研组在县农业农村局召开座谈会,邀请了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乡镇农技员、农资经销商等代表。会上,大家围绕农业补贴政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建议。
“我觉得补贴种类太多太杂,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地力保护补贴,农户根本分不清,不如合并成‘粮食生产综合补贴’,简单明了。”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