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冬的北京,初雪过后的胡同里,空气带着清冽的寒意。李泽岚下班回到苏家四合院时,手里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那是他刚收到的老家快递——父母寄来的土特产,还有一张银行卡。他推开院门,就看到张慧正站在廊下张望,看到他回来,连忙笑着迎上来:“泽岚回来啦?快进屋,你爸妈刚才打电话来,说有急事跟你说。”
李泽岚心里一动,放下布包,快步走进客厅。苏晴正坐在沙发上接电话,看到他进来,连忙把手机递过来:“爸找你,语气挺急的,好像有重要的事。”
“爸,我是泽岚。”李泽岚接过手机,耳边立刻传来父亲李建国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透着难掩的激动:“泽岚,你和小晴在北京买房的事,我和你妈知道了。你妈把家里的老房子卖了,加上这些年攒的钱,一共凑了20万,刚打到你卡上,你查收一下。”
李泽岚愣住了,手里的手机仿佛有千斤重。他老家在青川县城,父亲化肥厂工人,母亲只是个售货员,一辈子省吃俭用,那套老房子是他们住了大半辈子的家,承载着全家人的回忆。“爸,你们怎么把房子卖了?那是你们养老的地方啊!”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心里满是愧疚——自己在北京为买房发愁,却从没考虑过父母的处境。
“养老的地方不用担心,我和你妈在你姨小区旁边租了个两居室,离得近,互相有个照应。”李建国笑着说,语气轻松,却难掩疲惫,“你妈说了,你在外面打拼不容易,能帮衬一把就帮一把。咱们李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不能让你在城里受委屈,更不能让小晴跟着你没个安稳的家。”
旁边传来母亲王秀兰的声音,带着浓浓的乡音:“泽岚啊,钱你拿着,别省着,买套宽敞点的房子,以后我和你爸去北京,也能有地方住。你在农业部好好工作,别惦记家里,照顾好自己和小晴,比啥都强。”
挂了电话,李泽岚久久没有说话,眼眶通红。苏晴走过来,轻轻握住他的手:“泽岚,别难过,爸妈也是一片心意。等以后咱们条件好了,再给他们在老家买套更好的房子。”
张慧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放在李泽岚手里,叹了口气:“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你爸妈这辈子不容易,为了孩子,连老房子都舍得卖。以后咱们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常回家看看。”
苏明远从书房走出来,看着李泽岚,语气温和:“泽岚,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但这是你爸妈的心意,就像我和你妈帮你们一样,都是希望你们能过得好。咱们把这份心意记在心里,以后好好报答他们就是了。”
李泽岚点点头,喝了口热茶,心里渐渐平静下来。他知道,父母和岳父母的资助,不是“负担”,而是沉甸甸的爱与期待。这份爱,让他在繁华的北京,不再感到孤单,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决心。
第二天,李泽岚去银行查了余额——父母寄来的20万已经到账,加上苏明远夫妇给的30万,再加上他和苏晴攒下的12万,总共62万,足够支付一套不错的房子的首付,甚至不用贷款太多。他和苏晴商量后,决定把买房的预算提高一些,买一套离单位近、环境好的房子,既能改善生活,也不辜负两边父母的心意。
接下来的周末,他们在中介的带领下,开始在朝阳区劲松地区看房。这里离李泽岚单位只有两站地铁,周边有成熟的商圈、医院和学校,虽然房价比小红门高一些,但生活便利,未来也有升值空间。他们看了好几套房子,最终在“劲松北里”小区看中了一套70平米的两居室。
这套房子在5楼(共6层),南北通透,客厅宽敞明亮,带着一个朝南的阳台,阳光能洒满整个房间;主卧带一个独立的衣帽间,正好能放下苏晴的衣服;次卧可以改成书房,李泽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空间;厨房和卫生间虽然不大,但布局合理,干净整洁。
“这套房子的业主是一位医生,因为工作调动要去上海,所以着急卖,报价145万,还能商量。”中介笑着介绍,“小区门口就是公交站,步行10分钟就能到地铁10号线,周边有沃尔玛超市、垂杨柳医院,还有劲松小学,以后有孩子了,上学也方便。”
李泽岚和苏晴站在阳台上,看着小区里的绿化——高大的梧桐树、整齐的灌木丛,还有几个孩子在草坪上玩耍,一派温馨的景象。苏晴笑着说:“这里真好,比咱们想象的还要好。以后我们可以在阳台种点花,在书房放个大书架,把爷爷的笔记和你的资料都摆上。”
李泽岚握住她的手,心里满是憧憬:“嗯,以后周末我们可以邀请爸妈来吃饭,让他们看看咱们的新家。等春天来了,我们还可以带着他们去颐和园、天安门逛逛,让他们也感受感受北京的热闹。”
当天下午,他们就和业主谈妥了价格,最终以142万成交。首付43万,贷款99万,月供大概5800元——以他们现在的收入,完全能承担得起,还能有不少结余。签购房意向书时,李泽岚特意在备注栏里写下:“此房由李泽岚、苏晴夫妻,及双方父母共同资助购买,承载四方心意,将永远珍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