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的北京,胡同里还飘着鞭炮的余味,空气里混合着糖炒栗子的甜香和煤炉的烟火气。李泽岚跟着苏晴走出四合院,车已经在门口等着了,今天要去赴苏晴发小周妍的约,地点选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馆,据说老板是周妍的远房亲戚,做的北方家常菜格外地道。
“周妍说今天还有几个报社的老同事,都是以前跟我一起跑基层的,你别拘束,他们人都特别好。”苏晴坐在副驾驶座上,转头跟李泽岚说,手里还拿着给周妍孩子准备的礼物——一套木质的玩具积木,“周妍的儿子刚满周岁,叫乐乐,特别可爱,上次视频的时候还对着我笑呢。”
李泽岚点点头,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路边的商铺大多关着门,只有少数几家小吃店开着,门口挂着红灯笼,透着过年的热闹。他想起苏晴之前跟他说过,周妍是她在《乡村振兴报》时的同事,两人一起跑过不少基层,后来周妍结婚生子,就转做了编辑,不再跑一线采访了。
车停在私房菜馆门口,李泽岚刚下车,就看见周妍站在门口挥手。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怀里抱着一个胖乎乎的孩子,身边站着丈夫陈阳,手里拎着一大袋水果。“苏晴!泽岚!可算等着你们了!”周妍快步迎上来,把孩子递到陈阳怀里,拉着苏晴的手笑,“快进去,包厢里都等着呢,都是咱们报社的老熟人。”
李泽岚跟着他们走进菜馆,木质的门帘掀开,一股混合着酱香和年味的热气扑面而来。包厢里已经坐了三个人: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记者小林,穿着粉色的毛衣,手里还拿着笔记本;摄影记者老郑,背着他那台不离身的相机;还有编辑王姐,正笑着整理桌上的零食。
“泽岚哥好!苏晴姐好!”小林率先站起来打招呼,眼睛亮晶晶的,“上次苏晴姐写的《乡村合作社如何破局》那篇报道,您给的政策解读特别有用,我后来写《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时,还参考了您整理的数据呢。”
“都是应该的,你们跑基层不容易,能帮上忙就好。”李泽岚笑着点头,在苏晴身边坐下。他注意到小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还有不少手绘的表格,能看出是个认真踏实的姑娘。
“泽岚,早就听苏晴说你在农业部做政策研究,还跑过不少基层,以后可得多给我们提供点素材。”老郑放下相机,笑着说,“上次我去河南采访,看到老乡们因为补贴政策调整,每亩地多赚了不少,心里特别高兴,就是很多老乡还不知道怎么申请补贴,你们以后可得多宣传宣传。”
“放心,年后我们推进‘区域补贴系数’方案时,会跟地方农业部门合作,多组织培训,把政策讲透,让老乡们知道有哪些补贴、怎么申请。”李泽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其实很多政策都是好的,就是信息不对称,老乡们不知道,咱们得帮他们把‘信息桥’搭起来。”
菜很快上齐了,红烧肘子、糖醋排骨、小鸡炖蘑菇、四喜丸子,都是北方过年常吃的硬菜,满满一桌子,透着热闹。周妍一边给孩子喂辅食,一边跟苏晴聊起报社的事:“你走之后,咱们部门又招了两个新人,都挺能吃苦的。上次小林跟老郑去河北采访,跟着老乡在地里挖了一天红薯,回来浑身是泥,却写了篇特别接地气的报道,读者反响特别好。”
苏晴眼里带着欣慰:“挺好的,基层记者就得沉下去,跟老乡们同吃同住,才能写出真东西。我记得咱们以前去山西采访,在老乡家住了半个月,每天跟着他们下地干活,回来累得倒头就睡,可写出来的报道却特别有力量。”
“可不是嘛!”王姐接过话头,语气里带着感慨,“现在很多年轻记者都怕吃苦,不愿意跑基层,总想着在办公室里找素材。其实只有真正到了农村,看到老乡们的生活,才能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也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报道。”
陈阳是做建筑设计的,平时很少参与他们的话题,今天却主动开口:“我最近在做一个古村落保护项目,发现很多村子想搞旅游开发,却不知道怎么平衡保护和盈利,担心破坏了古村落的原有风貌,又怕赚不到钱,老乡们不愿意参与。泽岚,你们农业部有没有相关的政策,能支持这种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项目?”
李泽岚放下筷子,认真回答:“部里去年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里面明确提到古村落保护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破坏原有风貌。同时,对于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还有专项补贴,重点支持民俗体验、非遗传承这些业态,既能保护文化,又能让农民增收。我回头把文件发给你,你可以参考一下,要是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问我。”
“太好了!有政策支持,我们做项目也更有底气了。”陈阳高兴地说,“我之前还担心政策不允许,不敢轻易推进,现在看来,只要符合要求,就能申请补贴,还能帮老乡们增收,真是一举两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