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岚站在“阳山惠民小区”工地门口时,裤脚还沾着田埂上的露水——这是他在阳山牵头推进的最后一个民生项目,专为失地农户建设的安置小区,今天是竣工验收的日子,也是他对阳山百姓的最后一份“答卷”。
陈默跟在他身后,怀里紧紧抱着一摞厚厚的验收资料,指尖把蓝色文件夹的边缘捏得发皱。这是他第一次跟着参与县级重点项目验收,前一晚在办公室核对资料到凌晨两点,连打印机都因为连续工作发烫罢工,他守着机器降温,愣是把最后一页验收细则重新打印出来,生怕漏了半点细节。李泽岚瞥见他眼底的青黑,侧身拍了拍他的胳膊,声音比平时温和些:“别绷太紧,按流程走,有我在。”
陈默点点头,喉结动了动,没说话——他知道,今天不仅是项目验收,更像是李泽岚对他的一次“隐性考核”,不能出半点差错。
七点整,验收组的车准时抵达。组长是省住建厅的方教授,七十岁出头,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拎着一个磨得发亮的公文包,走南闯北看了半辈子项目,刚下车时脸上还带着几分“挑刺”的严肃,目光扫过工地围栏上的“质量第一”标语时,只是淡淡“嗯”了一声。
可一进小区,方教授的脚步就慢了下来。两排米黄色小楼整齐排列,楼间距宽得能停下两辆卡车,比规范要求足足宽了3米;楼前的绿化带里,桂花树正飘着香,几个工人正在种植冬青苗;小区中心的活动广场上,健身器材、石桌石凳已经安装妥当,几位提前来“探房”的农户正围着施工队问东问西,笑声顺着风飘过来,落在每个人耳朵里。
“方教授,您看这楼间距,”李泽岚指着楼群介绍,伸手比划着,“按规范15米就达标,我们跟设计方反复沟通,扩到了18米,就是想让每户冬天都能晒着太阳——农户大多有晒粮食、晒被褥的习惯,不能委屈了他们。”
方教授没说话,走到一栋楼前,蹲下身敲了敲地面瓷砖,瓷砖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又伸手摸了摸墙面乳胶漆,指尖划过没有半点颗粒感。这时,一位挎着竹篮的农户凑过来,见是验收组的人,连忙笑着搭话:“这位老教授,您是来检查房子的吧?这房子可好了!”
方教授转头看向她,推了推老花镜:“大姐,这房子您看着咋样?”
“好!比老房子好百倍!”农户是大崀镇的刘婶,之前住的土坯房一到雨季就漏雨,去年台风天还差点塌了,此刻激动得眼圈发红,“我昨儿就来了,摸这墙滑溜溜的,窗户是双层玻璃,隔音还好!李县长说年底就能搬进来,再也不用怕下雨了!”
她拉着方教授的手往楼里走:“您跟我来,看看屋里!厨房做的是U型台,我之前跟施工队提过,说老房子的灶台太挤,没想到真改了!卫生间还留了扶手位置,我家老头腿脚不好,正用得上!”
方教授跟着刘婶进了屋,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嘴角渐渐弯了起来。出来时,他拍了拍李泽岚的肩膀:“年轻人,项目做得实在,比啥花哨数据都强。农户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满意,就是最好的验收结果。”
验收流程走得格外顺利。从房屋主体质量到水电管线铺设,再到小区的绿化、照明,甚至后期的物业管理方案,验收组都没挑出半点硬伤。方教授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时,特意在“验收意见”栏里写了一行字:“项目贴合民生需求,质量过硬,建议作为全省民生安置项目示范案例。”
中午在镇上食堂吃饭时,方教授特意端着茶杯敬了李泽岚:“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年轻干部急着出政绩,把项目做‘飘’了,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没想到你能沉下心,一户一户问需求,一砖一瓦抓质量。阳山的老百姓,是真有福气。”
“方教授过奖了,”李泽岚笑着碰了下杯,茶水泛起细小的涟漪,“我只是觉得,民生项目是给老百姓住的,要是连自己都不满意,怎么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这话落在陈默耳朵里,格外有分量。他想起李泽岚当初拍板修改户型时,有人说“按规范来就行,没必要多花钱”,李泽岚却说:“规范是底线,不是上限。咱们多花点心思,老百姓就能多舒心几年,值得。”
下午三点,送走验收组,李泽岚刚回到办公室,就反锁了门,从内袋里掏出私人手机,给周明打了电话。
“周处长,我是李泽岚,惠民小区验收过了,全优,方教授还建议当示范案例。”
“太好了!”周明的声音里满是笑意,透过听筒都能感受到他的兴奋,“我刚跟马书记汇报完,他一听就乐了,说‘果然没看错人’。马书记说今晚想跟您见个面,就是随便聊聊,不用拘束。您看现在动身,晚上七点前能到石家庄吧?”
“没问题,我这就订高铁票。”李泽岚看了眼桌上的日历,十月十五号,离惠民小区农户入住还有不到一个月,“麻烦周处长跟马书记说声,谢谢他的体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