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首播前24小时,天权视频的“作战指挥室”灯火通明。巨大的LED屏被分割成十几个区块:实时收视率监测曲线、社交媒体舆情雷达、各大视频平台预约数据、线下院线点映场反馈……张承衡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停留在“豆瓣想看人数”的数字上——126万,创下近年主旋律剧的最高纪录。“广告部最后确认一下,首播插播的公益广告和故宫文创贴片都没问题吧?”他转头问张承璇,后者正对着电脑核对表格,头也不抬地回应:“放心,安踏的‘觉醒青年’系列广告放在第二集片尾,故宫联名书签的贴片跟李大钊先生写《新青年》的名场面衔接,绝对不违和。”
刘诗诗端着两杯热美式走进来,将杯子轻轻放在两人桌上。她今天穿了件浅灰色的针织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新青年》刊头纹样胸针——那是张承枢拍纪录片时特意给她做的纪念品。“刚跟李教授通了电话,他带着学生在北大红楼的放映厅看首播,”她看向张承衡,眼里藏着一丝忐忑,“他说学生们都很期待,但也有几个老教授担心,年轻人会不会觉得历史剧太枯燥。”张承衡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微凉的指尖:“我们拍的时候就没想过‘迎合’,只是把先辈们的故事讲真了。真的东西,总会有人懂。”
行业内的观望情绪同样浓厚。首播前两小时,某影视行业媒体发布了《主旋律剧的破圈之困》评论,提到“《觉醒年代》虽有马竞夺冠热度加持,但厚重历史题材恐难打动Z世代”;爱奇艺的官微转发了自家新剧的预告片,配文“轻松下饭才是刚需”,明里暗里透着竞争意味。张承枢举着摄像机拍花絮,镜头扫过屏幕上的评论,撇了撇嘴:“等下收视率出来,看他们还怎么说!”张承衡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别气,我们用数据说话。”
晚上八点,央视一套的台标准时切换成《觉醒年代》的片头。水墨风格的画面里,《新青年》的书页在风中翻动,陈独秀、李大钊的剪影逐渐清晰,背景音是钢琴与二胡交织的旋律——那是作曲家特意为剧集创作的《觉醒之路》。张承衡和刘诗诗坐在家里的客厅,电视屏幕的光映在两人脸上。茶几上摆着两本泛黄的《陈独秀年谱》,那是拍摄时李教授送的参考书。当第一帧北大红楼的镜头出现时,刘诗诗下意识攥紧了张承衡的手:“这场景,跟我们拍的时候一模一样。”
此时的天权视频作战指挥室,数据屏上的收视率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开播5分钟,1.2;15分钟,2.1;半小时后,随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名场面播出,收视率直接突破2.8,远超同期播出的其他剧集。负责舆情监测的员工突然大喊:“张总!微博炸了!#觉醒年代开播# 冲上热搜第三了!”屏幕上,网友的评论像潮水般刷新:“开头的水墨动画绝了!质感拉满!”“陈独秀的台词太有力量了,‘救治中国一切黑暗’听得我起鸡皮疙瘩!”“刘诗诗演的赵纫兰出场了!穿着粗布衫缝衣服的样子,眼神里全是戏!”
张承衡的手机不断弹出消息,有影视圈同行的祝贺,有央视领导的点赞,还有塞雷佐发来的微信——老主席正在马德里的家里看直播,配了张全家围在电视前的照片,附文:“虽然听不懂,但画面和情绪太有感染力了!”最让他动容的是一条00后网友的评论:“以前上历史课觉得陈独秀、李大钊就是课本上的名字,现在看剧才知道,他们是敢砸破天的勇士,是会为理想失眠的普通人。原来主旋律可以这么好看!”刘诗诗凑过来看见这条评论,眼睛瞬间红了:“你看,我们做到了。”
首播结束时,收视率定格在3.1,创下央视一套近三年来的首播纪录。天权视频的同步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00万,弹幕密度达到每秒30条。凌晨一点,豆瓣开分的消息传来——9.3分!评分分布里,五星好评占比78%,四星占比20%,仅有2%的三星及以下评价。短评区的热评第一来自一位历史系学生:“作为研究民国史的研究生,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剧中的服饰、道具、台词甚至标点符号都经得起考证。陈独秀的倔强,李大钊的悲悯,赵纫兰的隐忍,没有一个人物是标签化的。这不是历史剧,是让先辈‘活’过来了。”
口碑的裂变式传播从深夜持续到清晨。第二天一早,#觉醒年代豆瓣9.3# #原来主旋律这么好看# #刘诗诗赵纫兰# 三个话题占据热搜榜前三,阅读量合计突破10亿。《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
社会效益的发酵比想象中更快。首播后第三天,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组织观看
互动环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提问:“张总,诗诗姐,你们拍这部剧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年轻人不喜欢?我以前总觉得历史是‘老古董’,但看了剧之后,我特意去图书馆借了《新青年》合集,才发现先辈们的思想比我们还潮!”张承衡笑着回答:“我们从来没把年轻人当‘外人’,历史本来就是年轻人的历史。百年前,是20岁的陈独秀创办《新青年》,28岁的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希望20岁的你们,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方向。”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收视率破3,豆瓣9.3,这些都不是最大的荣誉。看到你们因为这部剧爱上历史,愿意传承先辈的精神,这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