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的中央空调将温度精准压到了 19℃,出风口的气流带着细微的 “嘶嘶” 声掠过控制台。
那控制台表面覆着一层哑光碳纤维膜,指尖划过能摸到 0.2 毫米宽的防滑纹路,凉意顺着指缝往掌心渗,连指节都泛起一层薄白。
气流拂过屏幕时,KD-820 显控屏边缘的指示灯泛起轻微光晕,在操作员王锐的袖口投下细碎的蓝影。但这丝凉意丝毫无法驱散舱内的焦灼:
主屏幕上跳动的 “连接”“采样”“评估” 三个白色大字,像三块刚从南极冰盖下凿出的碎冰,裹着零下几十度的寒意,顺着屏幕的冷光渗进每个人的毛孔。
有人下意识攥紧了胸前的身份牌,金属牌与衣扣碰撞的 “叮嗒” 声,在死寂里格外刺耳。
这里是东海联合舰队 “郑和号” 指挥舰的核心指挥舱,舱内 32 块 KD-820 型高清显控屏呈环形排布,每块屏幕下方都嵌着红色紧急触控键,按键边缘磨出了浅痕,显然是常年被指尖按压的痕迹。
按下后能直接触发舱内应急照明,此刻应急灯的备用电源指示灯正闪着微弱的橙光,像颗悬着的心跳。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带着鲜活的紧张感:
左侧最上方的屏幕显示声纳阵列的 “主动探测范围半径 120 海里”,旁侧小字标注着 “覆盖范围可抵御 5 级海杂波干扰”,绿色波纹里偶尔窜出的杂讯红点,让王锐的眼睫不自觉地颤动;
中间主屏定格着 “利维坦” 的三维建模图,模型上用黄色虚线标出 12 处疑似能量节点,节点旁的温度数值还在缓慢攀升,右下角小框循环播放 3 分钟前声纳捕捉到的躯体蠕动片段;
那庞然大物收缩时,建模图边缘的数据流竟跟着卡顿了半秒;右下角的小屏滚动着潜艇 “长征 - 18 号” 传回的参数;
“剩余电力 87%” 后跟着 “续航可支撑被动探测 48 小时”,“供氧储备 92%” 旁备注 “含应急氧舱冗余 15%”,参数旁的进度条泛着淡绿,却没人敢松口气。
平时此起彼伏的指令声此刻几乎消失,只剩下三台曙光 - 6000 服务器风扇的 “嗡嗡” 声 —— 那服务器机柜侧面的温度显示屏跳着 38℃,比舱内温度高出 19℃;
散热孔排出的热风裹着金属焦味,让附近士官的额角沁出细汗,汗珠顺着鬓角滑到衣领,晕开一小片深色水渍 —— 以及偶尔有人吞咽口水的细微响动,喉结滚动的声音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操作声纳的士官王锐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绿色波纹,指节因为攥紧鼠标而发白,鼠标上的橡胶防滑纹被汗液浸得发亮,指腹按在左键上的痕迹深得像要嵌进去。
他面前的速溶咖啡已经凉透,杯壁上的水珠顺着杯身滴落在防滑垫上,发出 “嗒嗒” 的轻响,每一声都像敲在众人紧绷的神经上。
有次水珠滴得急了,年轻参谋小李的肩膀猛地颤了一下,手里的笔 “啪” 地掉在地上,他慌忙弯腰去捡,动作快得差点碰翻椅子。
王锐左手边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画着声纳波纹对比图,最新一条折线旁写着 “14:21 子体群出现频率异常,波动 ±0.3 赫兹”,铅笔尖还悬在纸页上,笔尖的铅芯断了一小截,显然是听到水滴声时顿住的瞬间,用力过猛折了芯。
谁都清楚,此刻屏幕上的每一个数据跳动,都关联着 1850 米深海里四位队员的生死;
那深度的海水压力相当于 600 头成年大象站在一平方米的铁板上,只要运载器出现 0.1 毫米的裂缝,海水就会像子弹一样冲进舱内,连让他们按下紧急按钮的时间都没有。
军事对抗的逻辑在此刻彻底失效了。
指挥舱内的参谋们习惯了计算弹道轨迹(比如舰载导弹的 “末端突防速度 2.5 马赫”,换算成实际速度就是每小时 3060 公里,比民航客机快 3 倍;
数据旁的红色箭头总让人想起导弹划破长空的残影)、预判敌方舰队航线(通过卫星追踪航母的 “日均机动距离 300 海里”;
这个距离相当于从上海到福州的直线距离,且需避开 3 处暗礁区,海图上暗礁的标记是黑色三角,像三颗悬着的钉子);
破解常规加密通讯(如 M 国海军的 “Link 16 数据链”,其加密周期为 128 秒,破解需同时运算 8 组密钥,键盘敲击声曾是指挥舱最常听见的背景音),但眼前的对手完全跳出了这套框架;
那不是携带导弹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 9200 吨,配备 96 单元垂直发射系统,模型图里的导弹发射管像整齐的蜂巢);
不是隐藏在海底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最大潜深 500 米,水下航速 34 节,声纳图上的轨迹是流畅的银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