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分析员李默的手指在量子频谱分析仪的触控屏上翻飞,指腹因高频操作泛出红痕,像被热水烫过,额角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进衣领;
那是被控制台散热口的热风烘出来的,仪器运行时内部温度达到 45℃,他的工作服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汗渍晕成深色的地图,贴在脊背上凉得发僵,他却没工夫扯一下。
作为国内顶尖的频谱分析专家,李默曾在 2021 年创造过奇迹:当时红海海盗用 “三重 DES 加密 + 每 0.5 秒切换一次的跳频技术”(覆盖 1-30MHz 频段)隐藏通讯;
他调动 3 台 “天河三号” 超级计算机,连续 72 小时没合眼,硬是从 500Hz 的杂波里剥离出关键信号,协助国际舰队抓获了 12 名海盗,还缴获了 3 吨军火。
可此刻,屏幕上的波形却乱得像一团被猫抓过的毛线,15Hz 的深海安康鱼脉冲信号、50Hz 的工频杂音、还有未知的 200Hz 脉冲信号交织在一起,连他最擅长的 “频谱分层算法” 都难以拆解,光标在屏幕上晃来晃去,像迷路的蚂蚁。
“信号强度 - 87dBm!”
李默的声音随着屏幕上的波形一起发抖,他调出 “地磁干扰实时监测图”,上面显示东海海沟区域的地磁指数突然飙升到 9 级(G9 级地磁暴);
1989 年加拿大魁北克大停电就是 G9 级地磁暴引发的,当时电网瘫痪 9 小时,影响了 600 万人用电;
而这次的地磁暴集中在深海,对电子设备的干扰更剧烈,屏幕上的地磁曲线像陡峭的悬崖,几乎是垂直向上跳的。
“受低频地磁脉冲干扰太严重了,信号残缺率高达 63%!”
他的指尖在 “降噪算法” 按钮上按了三次 —— 第一次按下去,波形反而更乱,甚至混入了附近渔船的 27MHz 甚高频通讯,能隐约听到渔民的吆喝声;
第二次调整了滤波阈值,将干扰频段压缩到 10-30Hz,才勉强过滤掉部分杂音,波形稍微平复了些;
第三次启动 “AI 补全程序”(基于 10 万组深海信号样本训练),屏幕上终于跳出几个断续的词语:
“…… 逃生舱液压管爆裂…… 三号舱结构崩溃…… 它的触手上有金属光泽…… 能穿透钛合金…… 不要相信上层的鬼话……”
每个词语之间都隔着长长的杂音,像被硬生生掐断的呼吸。
话音突然卡住,像被无形的手扼住喉咙。
李默猛地抬头,瞳孔缩成针尖大,指节重重敲在 “身份验证” 按钮上,指甲盖都泛了白,按钮被按得发出 “咔嗒” 的脆响:
“前缀!身份识别码的前缀对上了!是 M 国海军‘海神’级深潜科研船 ——‘海王星号’!就是三年前在马里亚纳海沟报了全员殉职的那艘!”
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狂喜,又混着几分恐惧,尾音都在发飘。
“海王星号?”
陆衍之几乎是扑到屏幕前,指腹划过标注着 “SSVN-793” 的船型示意图 ——
那是根据 M 国海军 2022 年公布的资料绘制的,船体长度 89 米,宽 15 米,吃水深度 7.2 米,船体采用 TC11 钛合金双层结构(比 TC4 强度高 30%);
光这部分造价就达 3.2 亿美元。他的指尖能清晰摸到屏幕表面的冰凉,仿佛能触到那艘深海里的幽灵船,脑海里瞬间翻涌出三年前的记忆:
2022 年 7 月 15 日,M 国海军在五角大楼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约翰?哈珀拿着一张由 “锁眼 - 12” 卫星(分辨率 0.1 米)拍摄的照片,表情凝重地说:
“‘海王星号’在挑战者深渊(坐标 11°20′N,142°11.5′E,深度 米)遭遇 12 级台风引发的深海湍流,船体解体,全员 28 人推定殉职。”
当时哈珀的领带歪了,却没工夫整理,手指捏着照片的边缘,指节泛白,像在强行维持镇定。
当时那张卫星照片传遍了全球:黑色的漩涡覆盖了挑战者深渊海域,直径约 10 公里,漩涡中心标注着 “极端海况,风速达 50 米 / 秒”。
可同年 9 月,民间科考船 “深海探索者号” 前往该区域考察 —— 船长是前挪威海军潜艇指挥官,有 35 年深海作业经验,声纳系统是挪威康斯伯格公司的最新款;
探测深度达 米 —— 却发现海面平静无波,连一丝风浪都没有,声纳探测也未发现任何船体残骸,反而在海沟底部捕捉到异常的金属反射信号,
“像是某种大型设备的碎片,但信号被人为屏蔽了”,
这是船长在后续报告里隐晦提到的内容,报告末尾还附着一张声纳截图,上面的金属信号像一团模糊的影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