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金色烙印在陆衍之的军用通讯器屏幕上缓缓旋转,钛合金边框被烘得微微发烫。
这台型号为 “深海卫士 -Ⅲ” 的硬家伙,是 “龙宫” 深海基地里出了名的 “矛盾体”——
它的防护性能堪称顶尖,能抗 120 兆帕深海高压,这一数值相当于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压强的 1.2 倍。
要知道,海沟底部的压强足以将普通钢铁容器压成薄如蝉翼的金属片,连日本 “深海 6500” 号载人深潜器在此环境下都需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每下潜一次后都要进行全面的耐压结构检测,
而 “深海卫士 -Ⅲ” 却能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 72 小时以上,曾在 2023 年 “深海勘探者号” 深潜器失联事件中,持续 48 小时不间断传输定位信号,最终协助救援团队成功打捞。
同时,它还具备 5 万高斯电磁脉冲防护能力。上次基地遭遇百年一遇的太阳风暴时,全舰所有电子设备集体瘫痪,连主控系统的应急电源都陷入休眠,监控屏幕一片漆黑,操作台前的工程师们急得满头大汗。
唯独这台通讯器还能持续向地面站传输深海环境数据,每 30 秒更新一次水温、盐度和水压信息,成为当时唯一的 “信息通道”。
地面团队正是依靠这些实时数据,精准判断出基地能源系统的受损程度,制定出 “先修复应急供氧,再重启核心电路” 的救援方案,最终在风暴持续的 12 小时内恢复了基地基本功能。
可就是这么个 “硬核装备”,日常使用时却总掉链子。平时用它查基地食堂今日菜单,加载进度条能在 99% 处卡死半小时,屏幕上的像素点像老电视机般闪烁,偶尔还会出现色彩失真,急得人想砸了屏幕;
就连接收简单的任务指令,都要反复刷新三四次才能完整显示,有时还会漏掉关键数据。
比如 2024 年 3 月的一次深海采样任务中,它就漏传了 “采样点深度调整至 3000 米” 的指令,导致采样器在 2500 米深度停留了 2 小时,
采集到的样本完全不符合研究需求,团队不得不重新安排一次采样任务,额外消耗了 3 万元的设备损耗和人力成本。
此刻,它却像揣了颗微缩太阳,屏幕散发的金红色光芒不仅照亮了陆衍之的脸颊,连角落原本灰暗的 4G 信号格都被染成了金红色,
跳动频率比监测仪上的心率曲线还鲜活,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每一次闪烁都在传递着未知的讯息。
光芒透过通讯器的散热孔,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烙印的旋转缓缓移动,像是在绘制某种神秘的轨迹,与基地实验室里培养的发光菌菇所散发的微光形成奇妙呼应。
陆衍之正咬着半块冷掉的 M-7 型深海压缩饼干,麦麸的粗糙口感中混着淡淡的机油味 —— 这是基地库存里保质期最长的物资批次,采用冻干技术封装,能在常温下存放 5 年以上,
专供超过 90 天的深海长期任务使用。它的营养密度极高,一块 100 克的饼干就能提供成年人一天所需的 1800 千卡热量和 60 克蛋白质,
相当于 3 个鸡蛋加 2 碗米饭的营养总和,但口感实在难以恭维,硬度堪比训练用的橡胶弹,嚼起来能硌得牙床发酸,每次食用都需要搭配温水慢慢软化,基地里不少人都戏称它 “深海磨牙砖”。
他刚费力嚼到第三口,试图用唾液软化饼干渣时,脑海中突然闯入一道温和却陌生的意念。
那股突如其来的 “存在感” 带着强烈的穿透力,吓得他差点没把饼干渣呛进气管,
剧烈的咳嗽让他眼角泛起泪花。耳后贴着的神经监测贴被剧烈的脑电波波动触发,原本平稳的绿色指示灯瞬间跳成红灯,发出 “嘀 ——”
的微弱警报声,在安静的指挥室里格外刺耳,引得旁边正在记录数据的监测员抬头看了一眼,手里的记录笔都顿了一下。
“文明的火种,你是否愿意,成为‘逆流方舟’的第一位…… 人类领航员?”
领航员?
去二叠纪末期?
陆衍之的脑子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基地地质数据库里的三维模型瞬间在脑海中展开。
他太清楚二叠纪末期意味着什么 ——
那不是影视剧中充满恐龙、蕨类森林的奇幻史前时代,而是地球生命史上最惨烈的 “生命大扫除”,被古生物学家称为 “地球生命的末日审判”。
2.52 亿年前的 “二叠纪 - 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其破坏力远超恐龙灭绝的白垩纪事件:96% 的海洋生物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变成了岩层中的化石标本。
其中包括曾经遍布全球浅海、存活了 3 亿年的三叶虫,这种甲壳生物见证了地球多次生态变迁,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到奥陶纪的生物灭绝,却在这场灾难中彻底灭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