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派人送来的新图纸,彻底改变工厂应有的模样。
地面三层的主体厂房,图纸上除了大片空白外,一小半面积都变成了大小不一的格子间!
这些格子间大的足有上百平方,最小的仅仅是3*5的单间!
这些方格如同蜂巢般紧密排列,看得人眼花缭乱。
更令人咋舌的是,改造范围并不仅限于厂房内部。
图纸上清晰标注,沿着厂房的外围,也要加盖出整整两层高的“格子间”,如同给围墙镶上了一圈紧凑的“裙楼”。
原本长度仅百米左右的厂房,经过这么一番向内外的极致扩展,边长已经达到了近两百米!
虽然秦阳对建筑规划一窍不通,但看到这铺天盖地的方格,第一个闯入脑海的念头就是——这是在盖一栋极其紧凑的垂直宿舍楼,或者说,一个超大号的集体鸽笼。
人事部那边效率惊人,一大早就联系召集了数百名建筑工人,浩浩荡荡开进厂区。
工人们甚至不需要等待新材料进场,工地之前竣工后剩余的红砖、水泥、砂石等建材堆积如山,正好派上用场。
领到图纸后,工头们立刻带着各自班组,按照老板“优先内部,外围随缘”的指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厂里原本的工人也一个不落地准时来上班了。
秦阳和李青平迅速安排下去:该焊接内部货架和加固结构的继续干活,负责养殖区的人照料好那些牲畜,厨房班组则开始为骤然增加的大量人口准备伙食。
一切竟也显得有条不紊,仿佛只是一次普通的生产扩建。
中午时分,两辆重型卡车在一台大型吊车的伴随下,轰鸣着驶入厂区。它们运来的,是两扇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铁门以及配套的重型机械配件。
与眼前这庞然大物相比,工厂现在用的那层刷着红漆的薄铁皮大门,简直像个玩具。
至于说那铁皮门的安全性?简直…还是不说了吧!
新到的铁门单扇厚度就接近六十公分,甚至超过了围墙墙体五十公分的厚度!
表面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厚重钢板,边缘可以看到复杂的加强筋和嵌入式铰链结构;这显然是提前很久就定制好的专业级防护门。
秦阳围着这钢铁巨兽转了一圈,暗自咋舌:老板这到底是准备了多久?心思缜密得让人害怕。
随车而来的专业安装工人技术娴熟,动作麻利;在吊车的配合下,他们先迅速拆掉了那两扇象征性的铁皮门,然后将巨大的专用连接件精准地焊接在早年就已预埋好的门墩钢结构上。
沉重的铁门被吊车缓缓吊起,平稳地嵌入铰链座。整个安装过程不到两小时,两扇散发着冷硬金属光泽的巨门便已就位,沉默地守护着入口。
接下来便是安装配套的滑轨和大功率电动开门机等辅助设备。
下午,更多的运输车辆开始陆续抵达厂区。下来的不再是建筑工人,而是一车车码放整齐的物资。
秦阳此刻已经无心再去仔细核对货单上的品类和数量——在这种时候,纠结于这些细节毫无意义。
他草草签下名字,便指挥着人手尽快卸货,将一箱箱、一袋袋未知的物资搬入尚未完全完工的地下空间。
就在一片忙碌中,苏湄的消息到了。她的通讯似乎也受到了影响,信息断断续续,但内容清晰无误。
苏湄:“我师傅刚查到,今天上午有人在暗网高价出售情报,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地球赤道的自转线速度已经降到了1600公里/小时左右。”
秦阳看着手机屏幕,愣了一下。1600公里每小时?这速度听起来依然快得吓人!还能叫“降了”?
地球原来转得多快?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天文数字,完全触及了他的知识盲区。
还好,苏湄显然预料到了这一点,紧跟着又补发了一条信息。
苏湄:地球赤道区域之前的自转线速度约为每小时1674公里。注意,下降仍在持续,且趋势未减。最新数据尚未泄露,我师傅还在尝试深度挖掘,但阻力很大,很多源头被突然切断了。
李青平:你师傅呢?他愿不愿意过来?
秦阳默默在心里给李青平点了个赞,苏湄的那位神秘师傅,明显比她这个水货要靠谱得多。
苏湄的回复隔了一会儿才传来,带着一种无奈的沉重。
苏湄:我问了,他说太远了,跨越了大半个国家。他没办法说服家人。他说…如果只是他一个人,即便是苟且偷生,也将毫无意义。
秦阳看着这行字,沉默了。
他完全能理解这种感受。如果他也有一个深爱的妻子,有一个乖巧的女儿或者哪怕是个整天捣蛋的臭小子……
苏湄:一会我收拾一下,就带我妈妈过去。你们那边,帮忙安排个能落脚的地方。
秦阳立刻回复:放心。来了直接找我。
下午六点左右,天色依旧亮得有些不自然。官方渠道再次艰难地更新了几条通报,内容触目惊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