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谁不知道黛玉和宝玉呢
书里面诗词歌赋、谶语谜语、对话叙事皆精妙绝伦,既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又融入了古典诗词的韵味,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境界。
而且营造了“悲金悼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美学意境,将对美的颂扬与毁灭的哀悼推向极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它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极其详实、生动地描绘了盛世时期贵族世家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饮食服饰、建筑园林、宗教哲学、社会关系等,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绝佳史料,其真实性和丰富性甚至超过许多正史。
它深刻的思想性与哲学高度,远超一般情爱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危机、制度腐朽、人性挣扎。
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对“真”与“假”、“有”与“无”、“色”与“空”的辩证探讨,充满了人生虚幻感和宿命论色彩,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价值。
它被低估的普世价值,虽然是一部古典小说,但其对人性复杂性、爱情与欲望、家族兴衰、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主题的探讨,具有超越时代和文化的普世意义,足以与世界任何文学经典对话。
正是由于深知《红楼梦》的份量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凌默才异常慎重,没有轻易动笔“复制”。他的顾虑主要体现在这个世界的古代历史发展脉络是否与他原世界一致?
尤其是《红楼梦》故事背景依托的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官僚体系、文化生活细节是否存在巨大差异?
如果两个世界历史从古代时期就产生较大分歧,那么《红楼梦》中大量真实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节就会变成“架空设定”,其作为“百科全书”的现实根基和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质疑为“胡编乱造”,从而削弱其震撼力和可信度。他需要确认这个世界的“乾隆时期”是否也有一个类似的“荣宁二府”可能存在的土壤。
这个世界的文学审美发展是否能够接受《红楼梦》这种“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剧内核和“虚无”思想?还是更倾向于快意恩仇或大团圆结局?
凌默对《红楼梦》怀有极高的敬意。他不愿意随意地、不负责任地将其抛到一个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其价值,或者历史背景错位的世界,那在他看来是一种对经典的亵渎。他希望确保这部巨着能在最合适的土壤中,绽放其应有的光芒。
因此,凌默的决定是: 他打算利用星海国立大学文学院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学术环境,系统地查阅这个世界的古代史,尤其是这个时代古代时期的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资料,进行细致的比对研究。他需要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一样,先确认两个世界的历史轨迹在那个关键时期是否吻合,评估文化土壤是否适宜,然后再决定是否让这颗来自异世界的文学种子在此地生根发芽,以及以何种方式让其呈现。
这种慎重,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极度负责和对文学经典最深沉的敬畏。
“需要换一个方向,一个更普世、更容易引起共鸣的方向。”凌默思忖着。他想起上一世那些让他反复观看、台词都能倒背如流却依然每次看都热血沸腾的电视剧。
刷小视频都能刷到而且还愿意观看的电视剧
《亮剑》?李云龙的形象固然经典,但其核心背景是抗击外侮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个世界没有“小鬼子啊”,硬套过来只会不伦不类。
甄嬛传吗?确实好看,不过现在写这个也不太合适啊!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士兵突击》上。这部没有女主角、没有刻意煽情、甚至主角“蠢”得让人着急的军旅剧,却以其质朴的力量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内核超越了军旅题材本身,成为一种激励普通人前行的普世价值。它讲述的不是天才的传奇,而是一个“龟儿子”靠着傻乎乎的坚持和周围人的不放弃,最终成长为“兵王”的逆袭之路。这种关于成长、坚持、信念的故事,放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能直击人心。
“既然这个世界的文化土壤相对匮乏,那就让我来加一把火,来一场关于坚持和成长的精神洗礼吧!”凌默做出了决定。
他登录平台,创建了新书。先是简单感谢了读者对《三体》长久以来的喜爱与支持。然后,在新书介绍栏,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今年秋天,一个关于‘龟儿子’成为‘兵王’的故事。”
这句话瞬间引爆了读者的好奇心:
“大神开新书了!撒花!”
“龟儿子?兵王?这跨度……好奇!”
“支持地球往事大大!不管写啥都追!”
“从宇宙科幻跳到军旅题材?这跨界有点猛啊!不过相信大神的实力!”
“龟儿子……这称呼好接地气,感觉会是个有趣的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