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者号”带着“微光方舟”的“观察者标记”与沉重无比的宇宙真相,返回了“共鸣之城”。欢迎仪式盛大却难掩凝重。那无形的标记如同一个荣誉勋章,更如同一个时刻提醒着毁灭倒计时的警示灯。
议会第一时间公布了与“微光方舟”接触的(部分)结果,尤其是关于“观察者始祖”与“净化者”的存在,以及那一年期限的生死考验。消息如同风暴,席卷了所有成员文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恐惧,以及……一种奇特的凝聚力。
生存的压力,压倒了一切内部纷争与隔阂。
“烙印项目组”并未解散,而是转型为常设机构——“文明传承与发展中心”,致力于持续深化对各文明“存在烙印”的研究、保护与创新。地球的《星河交响诗》在各大文明间巡回“演奏”(通过意识共鸣方式),引发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反思;“森林之民”的“生态意识流”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和谐视角;“逻辑回路”的“宇宙几何诗篇”则被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提升规则利用效率的可能。
一种基于危机感的、真正的文明融合,开始在议会内部悄然加速。
然而,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潮从未停止涌动。
首先做出激进反应的,是“逻辑回路”。
在损失了一艘尖端护卫舰并确认了“净化者”威胁的绝对优先级后,它们的行动模式发生了显着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数据交换和有限合作,而是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名为 **“绝对防御网”** 的庞大计划。
该计划提议,由“逻辑回路”主导,整合议会所有成员的资源与技术,在已知文明疆域外围,构建一个覆盖数十光年的、由无数自动化防御平台、空间扭曲力场和规则级预警系统组成的巨型防御圈。其设计理念极端强调效率与先发制人,任何未经识别的物体进入警戒区域,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这太疯狂了!”星环的“共鸣者”(已从重伤中恢复)在议会上表示强烈反对,“如此庞大的军事化工程,会耗尽我们的发展潜力!而且这种绝对的封闭与攻击性,与我们想要守护的文明多样性背道而驰!”
“效率,是生存的第一要素。”统筹者冰冷地反驳,“情感与多样性,在‘净化’面前毫无意义。只有绝对的力量与秩序,才能确保‘存在’的延续。”
地球文明的代表莉亚,如今已是议会中颇具影响力的年轻声音,她提出了折中方案:“我们确实需要加强防御,但不能以牺牲我们的文明内核为代价。建议成立‘联合防御委员会’,由各文明共同参与设计一个兼顾防御效能与开放性的体系,而非由单一文明主导。”
会议争论激烈,最终,“绝对防御网”计划被暂缓,但“联合防御委员会”得以成立。这表明“逻辑回路”的影响力在增长,但其绝对的理性路径并未能完全主导议会的方向。
另一方面,对“微光方舟”本身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议会派出了更多科研船,在“沉寂深渊”边缘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观测站,名为“深渊之眼”。科学家们试图从远处研究方舟的能量模式、空间影响,希望能从中破解更多关于“观察者始祖”的技术与知识。
然而,所有试图靠近方舟的探测器,都在一定距离外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柔和地推开,无法逾越。方舟依旧静默,除了偶尔会对“深渊之眼”发送的、关于议会最新文化或科技成就的信息流,报以极其微弱的、仿佛表示“已阅”的能量涟漪外,不再进行任何深入交流。它就像一个尽职的档案管理员,只记录,不干预。
就在议会忙于内部整合与外部防御之时,一则来自遥远星域、几乎被遗忘的角落的求救信号,打破了暂时的平静。
信号源来自一个名为“凯拉星”的孤立前哨站。这个前哨站属于一个早已与议会失去联系数百年的、小型的人类殖民分支。他们技术相对落后,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求救信号断断续续,充满了惊恐:“……天空……裂开了……灰色的……影子……吞噬一切……它们……它们来了……”
随信号附带的,还有一段极其短暂、却让人嵴背发凉的影像:凯拉星的天空背景中,一个巨大的、非自然的灰色旋涡正在形成,旋涡中隐约可见某种结构体的轮廓,其风格……与已知的任何文明都截然不同,带着一种冰冷的、非生命的质感。而星球表面,某种灰色的、如同流动的金属尘埃般的物质,正在迅速蔓延,所过之处,植被枯萎,建筑腐朽,生命迹象瞬间消失!
“是‘净化者’?!”收到消息的议会高层瞬间紧张起来。风格虽然与“微光方舟”描述的“收割”方式不尽相同,但那冰冷的、抹杀一切的特质,让人无法不产生联想。
“它们的触手,已经伸到这么近的地方了吗?”秦风看着星图上凯拉星的位置,那里距离议会疆域并不算遥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