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会上的硝烟暂时散去,但红星县发展路径的角逐并未停歇,而是迅速转向了更为具体、也更为关键的战场——“十五”计划规划的起草制定,以及现有农业政策的深化落实。宋知远深知,理念之争最终要靠实绩说话,只有将“巩固农业基础、优化结构、绿色发展”的思路扎实地嵌入规划蓝图,并在田间地头结出硕果,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李腾作为宋知远在规划和农业战线上的主要助手,肩负起了繁重的协调、调研和起草任务。
“十五”计划规划起草组迅速成立,由常务副县长宋知远担任组长,挂职常委副县长陈启明凭借其省发改委的专业背景被任命为常务副组长,负责具体指导,李腾则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联络员和农业农村部分的实际执笔人。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县委会议室里充满了无形的交锋。
工业口、农业口、城建口、社会事业口等各部门负责人都带着厚厚的本部门和领域的发展设想参会。谢再兴虽未直接参与起草组,但其影响力无处不在。他分管的工信局、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的工业发展目标极其宏大,要求在未来五年内“工业增加值翻一番”,“培育数个支柱产业”,其规划草案中隐含的资源配置需求,对农业、民生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挤压态势。
“李秘书,这是我们工信局初步拟定的‘十五’工业发展设想,请转呈宋县长和陈县长阅示。”工信局局长亲自将材料递给李腾,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我们认为,这是红星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规划中必须给予充分体现和资源倾斜。”
李腾接过沉甸甸的材料,礼貌回应:“好的,局长,一定送到。起草组会统筹考虑各领域发展需求。”
另一边,农业局局长则显得忧心忡忡,私下对李腾说:“李秘书,你看他们这架势,要是真按这个思路来,我们农业的投入还能有保障吗?宋县长可要为我们农业战线说句话啊!”
李腾安抚道:“局长放心,宋县长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做好自己的方案,用扎实的数据和可行的项目说话。”
在起草组内部的讨论会上,围绕农业与工业在规划中的比重、表述方式乃至项目安排,争论异常激烈。代表工业口利益的委员极力强调工业化、城镇化的优先性,而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委员则据理力争,强调县情和粮食安全。李腾作为办公室成员,既要客观记录各方意见,又要适时引导讨论回到宋知远确定的“巩固基础、优化结构、绿色发展”主线上来,常常感到如履薄冰。陈启明多数时候冷静倾听,偶尔在关键处发言,以其专业的视角和相对超脱的地位,往往能起到调和与聚焦的作用,他多次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间接支持了宋知远强调的“稳健”基调。
为了给规划提供最坚实的现实依据,李腾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调研。他带着起草组的同事,马不停蹄地跑了多个乡镇。然而,推广青林镇“特色产业联盟”模式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各种阻力。
在较为偏远的山泉镇,党委书记是老资格的“本土派”,思想相对保守。他对李腾带来的“联盟”模式兴趣缺缺,抱怨道:“李秘书,不是我们不支持县里的新思路。但我们镇情况特殊,农户分散,搞联盟?谁牵头?利益怎么分?搞不好就是扯皮打架!还不如老老实实种点粮食,虽然发不了财,但稳妥啊!”
李腾没有气馁,他耐心解释:“老书记,联盟不是搞大锅饭。可以由镇里扶持致富带头人,或者现有的合作社来牵头,关键是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青林镇也是从无到有,摸索出来的。我们可以先选一两个村,搞个小范围的试点,成功后再推广。”
他协助山泉镇干部,仔细分析了本镇的资源禀赋,最终选定了高山茶叶和中药材两个品种,着手筹备小型产业联盟。这个过程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口舌,让他深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改变固有观念的艰难。
技术引进是另一大难关。李腾通过陈启明的关系,从省农科院引进了一套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与之配套的优良作物品种,准备在几个基础较好的乡镇示范推广。然而,在平原地区的丰收镇,习惯了传统大水漫灌的村民们对这套“新玩意儿”充满了怀疑。
“这管子铺来铺去,得多花钱?能有我们这老法子保险?”一位老农蹲在田埂上,敲着旱烟袋,连连摇头,“万一不灵,这一季的收成可就毁了!”
镇农技站的技术员也面露难色:“李秘书,群众工作不好做啊。他们更相信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
李腾明白,光靠行政命令不行。他协调县农业局,请来省里的专家,在丰收镇召开了现场培训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技术原理和优势。同时,他推动镇里确定了几个“示范户”,由县里给予一定的物资补贴,承诺如果因技术原因导致减产,给予一定补偿,以此打消农户的顾虑。几经周折,才勉强推开了几十亩的示范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