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团下榻的酒店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了出访前的预热发布会现场。镁光灯闪烁不止,长枪短炮对准主席台,空气里弥漫着各种语言的低语和纸张翻动的哗哗声。国内主流媒体、东南亚驻华记者、国际文化版块的撰稿人,济济一堂。
凌云坐在代表团成员中间,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中山装,衬得他肩背挺直,沉稳内敛。他能感受到那些聚焦过来的目光,好奇的,审视的,期待的。掌心微微出汗,他不动声色地在裤腿上擦了一下。
发布会按流程进行,团长介绍整体安排,学者阐述交流意义,非遗大师展示精美工艺品……轮到艺术组代表发言时,代表团团长特意提高了声调:
“下面,请我们年轻的歌唱演员凌云,为大家提前透露一点点惊喜。他此次将带去一首融合了传统华夏美学与现代音乐元素的全新作品,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场目光瞬间锁定凌云。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发言台前,调整了一下麦的高度。灯光有些刺眼,他能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有力的搏动。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朗而稳定,“很荣幸能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份子,用音乐搭建桥梁。今天,我想分享一首歌,它关于我们文明中一件很美的器物,也关于一种跨越时空的审美与情感。”
晚上文化交流会现场。
“凌老师,还有一个节目就到你了。”助理来提醒。
凌云上台,他没有过多铺垫,对旁边的音响老师微微颔首。
前奏响起。
不是恢弘的交响,也不是激昂的摇滚。几声清脆、带着空灵回响的古筝轮指,如同水滴落入宁静的湖面,漾开圈圈涟漪。紧接着,现代化的电子音色铺陈出轻盈的节奏底垫,如同薄雾笼罩的江南水乡背景。仅仅是这个开场,就让台下不少见多识广的记者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和他们印象中的“中国音乐”很不一样。
凌云开口,声音如同被山泉洗过,清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磁性: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歌词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卷轴,极致的东方韵味扑面而来。没有生僻字,没有拗口的典故,却用最精炼的语言,将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形态之美,与一种含蓄内敛的情感比喻完美交织。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副歌部分,旋律悠扬婉转,意境瞬间开阔。那“天青色”的等待,那“隔江千万里”的怅惘,既是爱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完美、对理想的执着守候?这种情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的界限。
【‘语言亲和力(初级)’被动技能生效中…宿主声音感染力小幅提升,语言隔阂感减弱。】
【‘高级情感共鸣放大器’(绑定《青花瓷》)已激活!情感传递效率大幅增强!】
系统的辅助无声无息地运转着。凌云完全沉浸在歌曲营造的意境里,他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勾勒一幅水墨,在讲述一个千年传承的故事。他的眼神清亮,带着一种沉浸其中的专注与温柔。
台下,起初的窃窃私语完全消失了。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西方记者,原本在快速记录,此刻笔尖停顿,微微张着嘴,怔怔地看着台上。几位东南亚裔的记者,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找到文化共鸣点的惊喜和亲切。国内的记者们,则是一个个眼睛发亮,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自豪。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歌词细节极其考究,将青花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底蕴娓娓道来,却又丝毫不觉堆砌,反而更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当最后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唱完,余韵袅袅,会场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奇异的寂静。
仿佛所有人都还沉浸在那片天青色的烟雨里,不忍打破。
然后——
掌声如同延迟的惊雷,猛然炸响!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热烈,更持久!闪光灯再次疯狂闪烁,几乎要将凌云的身影淹没。
后台。
“凌云先生!请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这完全是新的音乐风格!您是如何构思的?”
“这代表了您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吗?”
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提问,场面一度有些失控。代表团团长不得不出面维持秩序,但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凌云等到声音稍歇,才微笑着回答:“这首歌,叫做《青花瓷》。它是我对‘夏国风’音乐的一次尝试。我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只是在博物馆里被瞻仰,更能以活着的、动人的方式,被今天的人们所喜爱,被世界所看见。”
“夏国风”!这个名字,连同《青花瓷》那惊艳的旋律和歌词,如同插上了翅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