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天空是一种干净的湛蓝色。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文化部某间小型放映室的地毯上,光柱里尘埃浮动,显得格外安静。凌云、苏圆圆和刘晓,受邀坐在这里,心情都有些微妙的紧张。陈副部长坐在他们旁边,神态自若,偶尔和身边一位穿着中山装、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低声交谈几句。
“这位是文旅总部宣传司的唐司长。”陈副部长简单介绍了一句。唐司长对凌云微笑着点了点头,目光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工作层面的审慎打量。
“片子刚刚完成最终审定,将在明天于全球各大平台同步发布。请你们先看看,也算是……听听音乐创作者最直观的感受。”唐司长的声音温和,却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灯光暗下,巨大的屏幕亮起。
没有冗长的开场白,第一个镜头就是极致的美学冲击——晨曦穿透云层,照亮蜿蜒如巨龙般的长城烽火台,镜头拉远,群山巍峨,长城在崇山峻岭间绵延不绝。也正是在这一刻,背景音乐响起。
是《我的祖国》。
不是原唱,而是凌云在国家级晚会上那段清唱引领全场合唱的版本!歌声响起的那一刻,画面正好切到长城脚下,一条大河(画面标注是黄河)在朝阳下闪烁着金色的波光,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一条大河波浪宽——”
凌云那清澈而深情的嗓音,与磅礴大气的画面完美契合,一种直击灵魂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镜头切换,不再是单纯的风景堆砌。
故宫角楼的飞檐积雪,在《青花瓷》空灵的前奏中,仿佛带着千年的故事;江南水乡,乌篷船划过布满青苔的石桥,船桨搅碎《东风破》里那“旧地如重游”的倒影;西北大漠,风沙掠过胡杨林,苍凉壮阔的景象配上了《山河映月》宏大而空灵的吟唱;现代都市,璀璨的霓虹与高铁飞驰而过的身影,背景音乐却是经过重新编曲、节奏更明快的《男儿当自强》片段,充满了力量与未来的速度感。
这不仅仅是一部风景宣传片。它是一部用音乐和画面书写的,关于华夏古老文明与现代活力交融的史诗。而凌云的音乐,就是这篇史诗的灵魂注脚,是贯穿始终的情感脉络。
更让凌云心头一震的是,片中不止一次穿插了他的镜头。不是摆拍,而是剪辑了他演唱时的专注侧影,指挥乐队时的挥洒瞬间,甚至还有他在工作室里低头创作时,被窗外天光勾勒出的剪影。这些画面与壮丽河山、市井烟火交织在一起,无声地宣告:这个年轻人,他的音乐,与这片土地的血脉紧密相连。
片子不长,大约五分钟。当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一群不同肤色的孩子,在长城上笑着奔跑,背景是《我的祖国》最终合唱部分升华的旋律时,放映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灯光亮起。
苏圆圆激动得脸颊泛红,紧紧攥着拳头,努力不让自己失态。刘晓张着嘴,半天才喃喃道:“我……我去……”
唐司长看向凌云,微笑着问:“凌老师,感觉如何?”
凌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澎湃。他站起身,非常郑重地向唐司长和陈副部长微微躬身:“感谢国家的信任。我的音乐能服务于如此宏大的主题,是我的荣幸。”
这不是客套话。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不再是文工团层面的资源倾斜,也不是宣传部门提供的平台机会。这是国家意志层面,将他这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夏国风”音乐,正式擢升为国家文化形象的名片,用于面向全球的、最高级别的形象建设与文化交流。
国家支持Lv3.5!
一种更深厚、更紧密的绑定。他从被支持的对象,开始转变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张亮给世界看的“王牌”。
第二天,这部名为《魅力华夏,心灵之旅》的文旅宣传片,准时在国内外各大平台、主流媒体、海外使领馆及文化中心同步上线。官媒集体转发,阵仗空前。
效果是爆炸性的。
在国内,宣传片瞬间刷屏。
“太美了!看得我想立刻去旅行!”
“凌神的音乐和画面太搭了!简直是灵魂!”
“官方认证!凌云就是咱们国家的文化招牌!”
“这排面!还有谁?!”
凌云的声望和官方认可度,被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前任何商业上的成功,都无法与这种级别的“国家背书”相提并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国内其他几家大型娱乐公司,会议室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看到了吗?这就是定调子了!”一位老总指着屏幕上定格的宣传片画面,语气沉重,“以后但凡涉及国家层面的文化推广,资源会向谁倾斜,还用说吗?”
“妈的,这还怎么玩?我们捧的歌手,唱得再好,能有这待遇?”另一个高层愤愤不平。
“不能坐以待毙!”第三个人眼神闪烁,“他凌云能搞‘夏国风’,我们也能!快,让下面的人抓紧,把我们那几个有民族乐器底子的练习生推出来,也包装一下,搞点‘新国风’、‘后夏流’的概念!趁着这波热度,赶紧发歌!不能让他一个人把市场吃干抹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