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某古老音乐学院的阶梯教室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格鲁伯教授放下激光笔,幕布上正展示着复杂的十二平均律演变图。“……因此,现代音乐体系的基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之光。它奠定了我们今天所听、所感、所创作的一切。”他语调平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充满求知欲的年轻面孔,“理解并掌握这一体系,是通往音乐殿堂的唯一路径。”
教室后排,几个东方面孔的学生认真记录着。其中一个,忍不住在笔记本边缘,悄悄画下了一个青花瓷纹样。
几乎同一时间,太平洋另一端。
某国际音乐教育基金会年度论坛,灯火辉煌。一位西装革履的发言人,正对着满堂精英侃侃而谈:“……我们必须确保下一代接触的是正确的、普世的音乐美学。通过教材标准化,师资交流项目,我们可以帮助那些……嗯,音乐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地区,建立起符合国际主流价值的审美观。”台下,来自几个亚洲国家的代表面露思索,有人点头,有人沉默。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像散落的珍珠,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化作一份份摘要和分析报告,最终摆在了陈部长的案头。他指尖敲打着那份标注着鹰酱背景基金会近期活动频繁,重点指向东亚、东南亚音乐教育领域”的文件,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对着坐在对面的凌云,声音低沉,“战场上拿不回来的,他们想在课桌上,在琴房里,一点点偷走,换掉。”
凌云拿起那份报告,快速翻阅。里面列举了多个由境外资金支持的音乐教材编译项目、国际音乐考级体系推广、以及针对发展中国家音乐教师的培训计划。条款优厚,姿态友好,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要将非西方音乐体系边缘化、纳入其单一评价标准的企图。这是在挖根。
他想起了深蓝那条警告信息—音乐会计划。原来,这不是一场真刀真枪的音乐会,而是一场针对未来、针对下一代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旋律是武器,教材是弹药,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是他们思想的士兵。
“我们的孩子,不能只会用别人的腔调唱歌。”凌云放下报告,目光锐利,“脑子里装的全是别人的乐谱,还怎么弹出我们自己山河的壮阔?”
陈部长重重靠回椅背:“问题是,我们自己的体系,散落在各处,不成系统。民间老艺人一个个走了,带走了绝活。学院里的教材,几十年没大动,很多还是沿用苏联那套,或者是直接翻译西方的。自己人都不太重视自己的东西,怎么跟别人打这场仗?”
一股强烈的紧迫感攫住了凌云。电影唤醒的是记忆,是血性,但如果文化的根基被蛀空,唤醒的记忆又能依附何处?必须筑起一道堤坝,一道属于华夏音乐的,坚固而深厚的堤坝。
深夜,工作室。
月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凌乱铺满各种古今乐谱、地方戏曲抄本、民间采风记录的地板上。凌云埋首其中,像一头焦躁的困兽。他知道方向,但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如何梳理、如何提炼、如何构建一个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这工程太庞大,远超一人之力。
他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下意识地在脑海中呼唤:“系统……”
没有冰冷的机械音回应。
但就在他念头落下的瞬间,一种奇异的感觉涌上心头。不是声音,不是文字,更像是一道温暖的光流,直接注入他的意识。无数关于乐律、乐器、乐种、乐论的知识碎片,从他穿越以来接触过的所有华夏音乐元素中剥离出来,被那道光迅速梳理、整合、重构。
《河图洛书》的神秘数理与古老音律的对应关系……
编钟一钟双音的物理奥秘与现代声学的共鸣……
古琴减字谱里蕴含的天地哲学与指法心法……
各地民歌方言与旋律走向的深层链接……
江南丝竹的即兴之道与西方爵士乐的碰撞可能……
夏国风成功融合流行的底层逻辑……
这些原本模糊、碎片化的知识,此刻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精度,编织成一张清晰无比、环环相扣的巨网。他不是得到了具体答案,而是瞬间理解了它们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系统没有说话,但他清晰地感知到了它的存在方式变了。它不再是一个提供成品的仓库,更像一个高度智能的催化酶和整合器,将他已有的、以及他能接触到的所有相关知识,加速催化、深度整合,并指向那条最具可行性的路径。
他猛地站起身,冲到白板前,抓起笔。
笔尖疯狂舞动,线条、关键词、框架图……如同有了生命般流淌出来。不再是零散的灵感,而是一个宏大的、立体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启蒙到专业,从传统到创新的《华夏音乐基础教育与创作体系》构想蓝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