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一间可以俯瞰莱芒湖的豪华会议室内,气氛却与窗外的湖光山色格格不入。
艾琳娜·沃森穿着一身利落的银灰色套装,指尖划过光滑的会议桌桌面,如同检阅着无形的战场。她面前坐着几位西装革履的男人,以及三位被称为“学术权威”的学者——来自“全球文明溯源”项目的东亚研究专家。
“先生们,”艾琳娜开口,声音冷冽,“凌云和他的‘寰宇文化’正在构建一个庞大的叙事。从纪录片到电视剧,从音乐到教育,他们在系统地重塑东亚,尤其是夏国的文化形象。这不再是简单的文艺创作,这是一场争夺文明解释权的战争。”
她调出一份报告,投射在大屏幕上:“根据我们的分析,《紫禁城》纪录片的成功,以及即将播出的《洪武大帝》,其核心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种沉浸式历史体验,让观众情感上完全代入,从而不加批判地接受其传递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垄断。”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名叫德里克的学者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学究式的傲慢:“沃森女士,从学术层面介入是最佳途径。我们近期会发布一系列论文,核心论点是——东亚大陆的文明进程,特别是所谓大明帝国的崛起,其内在驱动力并非孤立产生,而是深受中亚、乃至更遥远西方文明脉络的持续性、关键性影响。我们将提供‘严谨’的考据,证明其政治制度、军事技术、甚至部分文化符号,都存在清晰的‘外部输入痕迹。”
另一位女学者玛格丽特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引导国际舆论,将凌云团队的创作定义为民族主义史观下的排外叙事,是对全球化与文明交流史的反动。”
艾琳娜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舆论造势要同步进行。联系我们的媒体伙伴,预热这个话题。等《洪武大帝》播出后,适时抛出这些学术观点,釜底抽薪。”她眼中寒光一闪,“我们要让国际观众戴着怀疑的眼镜,去看他们的史诗。”
就在大洋彼岸的阴谋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夏国国内,一场文化的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经历了大半年的紧张拍摄与精心后期制作,大明系列的开篇巨制——《洪武大帝》,终于在央视综合频道和寰宇文化旗下的流媒体平台同步首播。
夜幕降临,无数家庭守候在荧幕前。片头没有过多花哨,低沉的鼓点伴随苍凉的号角响起,镜头从星空缓缓下拉,掠过元末乱世苍茫的大地,饿殍遍野,烽烟四起。一个沉重的男声旁白响起:“元政不纲,英雄并起,天下大乱……”瞬间将观众拉入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剧情紧凑,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在线,服化道考究,战争场面宏大而不失真实感。它没有神化朱元璋,而是细腻刻画了他从底层挣扎求生,到投身义军,再到一步步成长为军事统帅的复杂历程。有挣扎,有犹豫,有狠辣,更有底层逆袭所带来的强烈代入感。
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这朱元璋演得太真实了!”
“我的天,这战争场面,感觉经费在燃烧!”
“原来明朝开国这么难,以前只知道个结果。”
而全剧的高潮,无疑是冯胜率军西征平定河西走廊,设立 关西七卫和哈密卫(1406 年设立)的史诗篇章。
荧幕上,镜头给出一个俯瞰的远景:明军骑兵如同黑色的钢铁洪流,在辽阔苍茫的河西大地上奔腾。他们的对面,是元朝残余的骑兵部队,同样彪悍凶猛。
没有多余的喊话,双方主帅几乎同时挥下了战刀!
“杀........!”
震天的怒吼仿佛要冲破屏幕!
骑兵轰然对撞!刹那间,人仰马翻,刀光剑影,鲜血与尘土齐飞!镜头时而拉远,展现宏大的战争全景,时而推进,捕捉士兵们狰狞的面孔和殊死的搏杀。战马的嘶鸣、兵器的撞击、垂死的哀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惨烈而雄浑的战争画卷。
经过惨烈的厮杀,明军骑兵终于凭借更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意志,冲垮了北元军队的阵型。残阳如血,映照着战场上倒伏的旗帜和尸体,也映照着冯胜等人站在高处,眺望这片刚刚收复的、通往西域的战略通道时,那疲惫却坚定的身影。
这一幕,让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热血沸腾,又心生敬畏。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祖先开疆拓土、奠定版图的艰难与伟大。
就在这荡气回肠的画面即将淡去,片尾曲即将响起的瞬间,所有观众耳边,猛然炸响一道如同惊雷、又似龙吟的雄浑歌声!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 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 爱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 风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 金色的华年”
凌云的声音!充满了前所未见的磅礴气势与帝王般的豪迈!歌声一起,便如黄河奔涌,瞬间淹没了所有人的听觉!
“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