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的风,带着桂花隐约的甜香,吹拂着京城。街道两旁,鲜艳的五星红旗开始悬挂起来,在湛蓝的天空下猎猎作响,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凌云和林悦的婚期定在国庆长假第六天,请柬已经发出,婚礼的诸多细节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然而,凌云的心思,却有一大半飘到了别处。
这天傍晚,他和林悦难得有空,在自家阳台上喝茶小憩。楼下公园里,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一个巨大的电子广告牌叽叽喳喳。广告牌上,是一个当红偶像代言的最新款游戏,偶像妆容精致,眼神酷炫,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
“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帅!”
“我要买他同款球鞋!”
听着孩子们兴奋的议论,凌云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林悦察觉到他细微的变化,轻声问:“怎么了?”
凌云的目光从那些孩子身上收回来,落在远处一栋不起眼的、有着厚重历史感的老楼上,那是国家工程院所在地。他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悦悦,你看那些孩子。他们知道最新的明星,熟悉最潮的品牌,这是时代的进步,没错。”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但他们知不知道,是谁让我们国家拥有了挺直腰杆的‘盾牌’和‘利剑’?是谁在荒芜的戈壁里算到头发脱落,造出了守护我们安宁的基石?是谁在田埂上耗尽心血,让十几亿人能端稳自己的饭碗?又是谁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浇筑起我们如今便利的日常生活?”
林悦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也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文化输出在海外高歌猛进,这很好。”凌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可如果我们自己家里的下一代,眼睛只盯着聚光灯下的浮华,心里只装着转瞬即逝的流量,忘记了是谁在支撑着这片天空,那我们的根基,终究是不稳的。”
他放下茶杯,眼神变得坚定而清澈。
“国庆,不该只是假期和狂欢。它更是一个提醒,一个回望来路、铭记基石的时刻。我得做点什么,在婚礼之前。”
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迅速成型,并得到了系统无声而全面的支持——相关资料、历史影像、人物线索,如同早已准备好的拼图,在他意识中清晰地呈现。
他要制作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国之基石》。不歌功颂德,不空喊口号,只真实记录那些将名字深藏在机密档案里、将岁月奉献给艰苦卓绝事业的科学家;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却创造出非凡价值的功勋人员、劳动模范;那些在危急关头,敢于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
同时,他要为这部纪录片,创作一首主题歌。
这个项目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从上到下的鼎力支持,一路绿灯。最好的纪录片导演团队-老熟人张导团队被召集起来,权限被开放,尘封的、感人的影像资料得以重见天日。
凌云亲自参与了策划和审片。在剪辑室里,他看着那些黑白或彩色的画面,无数次动容:
镜头一: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颤抖的手已经握不稳笔,却仍坚持在病床上演算。他对着镜头,眼神浑浊却执着,喃喃道:“那个数据……还得再验算一遍……差一点,都不行……”
镜头二: 一位皮肤黝黑、皱纹如同刀刻的劳模,在巨大的炼钢炉前,用带着厚厚老茧的手,抚摸着通红的钢坯,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他憨厚地笑着:“这辈子,就跟它较劲了。看到没,这钢水,多亮!”
镜头三: 一位年轻的排雷战士,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手臂,在康复中心进行艰难的复健。他额头上全是汗,却对着镜头努力挤出笑容:“不后悔。我排掉了雷,后面的乡亲和战友就能放心走了。值!”
镜头四: 一位乡村教师,在大山深处的讲台上站了四十年,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她的背驼了,声音也沙哑了,但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她脸上是满足的光。“娃娃们能走出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我就高兴。”
这些真实的、未经雕琢的画面,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冲击力。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在高效而沉默地进行着,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把这部作品做到最好。
与此同时,凌云闭关了(做一些编曲上的改编,需要适合这个世界)。他要为这些无言的身影,找到最合适的声音。
几天后,他走出房间,眼睛里布满血丝,却带着完成使命的释然。他直接去了录音棚。
没有复杂的编曲,前奏是简单而深情的钢琴,如同静静流淌的岁月长河。凌云站在麦克风前,闭上眼睛,那些纪录片中的面孔一一在他脑海中闪过。
他开口,声音沙哑而厚重,带着一种叩问心灵的力量: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四句歌词,像四记重锤,敲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那是在问所有荧幕前的人,也是在问这个时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